孔捷生雜文:籠中鳥,網中人

孔捷生雜文:籠中鳥,網中人

在海外欲窺知鐵幕裏的社會動態,最簡捷的門徑莫過於「讀網」。自網絡文化風行於世,大陸網民已逼近一億之譜,國事家事天下事,莫不在網際回聲隆隆。
且說自鄧小平取締西單民主牆,「大字報」便銷聲匿迹,直至網絡時代才有了點「小鳴小放」的空間。孰料又帶旺了一門新興職業——網警。據悉大陸網警多達二十餘萬,這還未算上編外人員,亦即受聘拿津貼的「網評員」。然而這些網路衞士和「精神污染」清潔工畢竟肉眼凡胎,難免百密一疏,所以還是金睛火眼的攔截軟體來得可靠,這些永不言倦的人工智慧網警,構成「金盾工程」的天塹防線。換言之,就是設定限制詞,用特別設計軟體程式來過濾。除了對涉嫌思想異端的網絡訪客實行阻攔外,更設定諸多話語及話題禁忌,用軟體控制禁忌詞的出現,以防患於未然。如此種種,是為中國網絡文化的奇觀。
對於專制政體的程式來說,頭號「病毒」是政治禁忌,如六四、民運、自由、多黨制、普選、戒嚴部隊、遊行示威、天安門母親等等,當然通不過軟體「人工智慧」布雷區,絕對有殺錯冇放過。譬如你的網絡留言裏有「一九六四年」或者乘法口訣「七六四十二」,只要六字和四字相連,也照樣殺無赦。「人權」這字眼原亦在黑名單中,只緣近年大陸將人權入憲,這個詞語才得以「洗底」從良。

說到「名諱」,原本就是古老的中國特色,現今大陸對領導也不得直呼其名,須將其官銜帶出來以表尊敬,如胡主席、溫總、×書記、×局、×董等。而網絡上的名諱則別有不同。登陸國內網站,便知此間許多人名都被列為禁忌,例如丁子霖、蔣彥永等;又如方勵之、魏京生等;再如李柱銘、司徒華等,均屬名諱。畢竟時下講「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縱然不能把他們的肉身消滅,至少也要在網絡上將其名字蒸發,以免污人耳目。
最諷刺者,在名諱表中與趙紫陽為伍的,竟有江澤民、李鵬;而在網民聚集最多、發言最活躍的網站,連胡溫及中央一眾達官顯貴的大名都在禁忌之列。何以如此,蓋因網民甚無口德,對黨國領袖多係惡言相加,便只好請「黨和國家領導人」權且委屈一下,在網絡上打入另冊了。最爆笑的是宋祖英居然也在名諱表上,宋歌星被江澤民所累,坊間的飛短流長禁之不絕,偏又事涉「國家機密」,惟有為「準國母」宋歌星度身特製防護網,以避口水之辱。
由此可見,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國人蜷曲於陰森鐵屋裏;而虛擬的網絡世界也不過是尺寸略大的鳥籠而已。可歎的是,連鳥籠打造者也不得不在籠中存活,在專制統治者的想象中,籠外的世界充滿敵意和陰謀,只有把自己和億萬子民關進籠子裏,才能產生安全感與幸福感。嗚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網民如何「回到未來」?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