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廣播,應該多播大眾還是小眾節目,泡沫一樣的爭論沒了沒完。
在一個知識普及的社會,沒有所謂「曲高和寡」的問題。維也納一座咖啡館的侍應隨時懂得尼采,精通舒伯特和貝多芬的樂理,因為維也納有那樣的社會氛圍,空氣裏都浮動着思想和音符。博物館和歌劇院多,足底按摩店、桑拿浴室、馬會投注站比較少,因此大眾即是小眾,小眾也就是大眾,應該不必勞煩「學者」、「評論員」和政府的一個甚麼文化委員會來仔細「定位」。
香港電台的《傑出華人系列》,播出粵劇紅伶白雪仙,反應相當熱烈,一播重播。白雪仙是「大眾娛樂偶像」還是「小眾藝術名家」?比起阿嬌阿Sa,白雪仙是小眾,然而在旺角油麻地粵曲茶座一帶,或嫲嫲爺爺老眼昏花的記憶中,「仙姐」永遠屬於大眾。
正如何謂「傑出」,沒有聯合國指定的國際權威委員會鑑定,也可以引起爭議。有人認為粵劇界中有薛覺先之「薛腔」、紅線女之「女腔」。也有「任腔」,唯並無「仙腔」。自成一腔,方為開一家流派。然而成功的反串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能幹的女人,白雪仙是粵劇舞台的一名卓越管理人,領導一個戲班的生旦、編導、茶水、化妝師等,有「梨園陳方安生」之譽,其傑出指數,久為議員劉千石及許多港人認同。
港台節目不應與商營電台爭利,例如不必舉辦「十大金曲」之類。《鏗鏘集》屬港台製作,一向沒有與商營電子傳媒「爭利」,屬於小眾知識分子優雅品味型節目,可惜又因製作費百萬,與收視率不成比例,慘遭特府「審計署」指為不符「成本效益」。
大眾是與民爭利,曾蔭權不高興;小眾則不符成本效益,審計署不滿意,香港又有幾個白雪仙在大眾和小眾通吃的「中眾」傑出人物?「與商營電台爭利」,不是「有競爭才有進步」嗎?要照顧「小眾高雅趣味」,則「廣播」的那個「廣」字不就是大眾的意思?
香港前調景嶺的國軍殘餘,效忠中華民國,剩下三二十餘人,均已九十高齡。香港電台也該不該照顧一下這批「小眾」,偶爾播一齣中影(是國民黨台灣的中影)製作的《八百壯士》、《梅花》之類的國語殘片?可惜片中有青天白日旗,港台則帶頭搞「兩個中國」,又會觸怒親共老左。一九九七年之後,不論大眾小眾,不論左右,香港電台都難逃一場大清洗。即如一九五○年之「鎮壓地主反革命」,是「歷史」之宿命必然。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港台只要做好「小乖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