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市場中,收購合併及私有化等事經常發生,粗略估計,全球股市差不多每個月也有數宗收購合併或私有化的建議提出,當中有些最終可以成功,有些則未能成功,故此,私有化成功與失敗,根本沒有甚麼大不了。
假若提出私有化的一方,能夠提出優厚之條款來私有化,又怎愁小股東們不急急捧着股票來給大股東?筆者經常感到,私有化的失敗,大都是「錢作怪」,大股東欲私有化,但不願意付出優厚的條款,這樣又怎能令那些持貨多年的小股東們出售?
全球每年有這麼多私有化的事件,又不見得每一宗對沖基金都有機可乘。他們能夠成功借貨,當然是大股東出價不佳所致,連錢都冇,單單用公仔紙來換,真有點太便宜啦。
筆者估計,若每一宗私有化失敗,也要有關方面調查,甚至改例,相信證監會可能好唔得閒。市場有這麼多投訴,為甚麼特別優先處理這一項呢?近日由於恒基發展(097)的私有化行動失敗,引致股價一度裂口急挫,附圖所見,當恒基地產(012)在去年11月初提出私有化恒發,恒發在去年11月10日復牌後,股價即裂口高開(圖A點),由停牌時之收市價10.65元勁升至12.75元。故此,單從該私有化建議,便促使恒發飆升2.1元來看,當私有化失敗,則理論上亦應大約下調2.1元了。
恒發在本周私有化失敗後,股價一復牌便即大幅急挫,由1月19日的收市價15.35元,急跌至1月23日的收市價12.8元。因此,相對恒發受私有化建議而升的2.1元,基本上恒發近期的跌幅已反映了私有化失敗。
和黃沽空突增惹揣測
從另一個角度看,港股由去年11月4日(即恒發私有化建議公布前夕)至今,恒指由14586點上升至15520點,其間共上升了6.4%,假若沒有私有化事件,則恒發的升幅亦「可能」(註:只是可能)與大市相若。故此,以恒發在11月4日的收市價10.65元計算,若上升6.4%,則其股價便大約為11.33元了。
假若投資者預期,大股東會在一年多後捲土重來,則稍後若恒發再度下挫,便不失為另一吸納機會。
日前在查閱恒發的沽空情況時,無意間看到,本周三和黃的沽空金額異常龐大,高達3億3千多萬元,佔當日和黃交投量31%,此乃近數月較罕見的單日大沽空量,雖不知機構投資者的背後動機,但後市可能要略為小心。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本港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