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間上市公司行政總裁請辭,某間關係密切的外資大行,要為客戶跟進及交代,出了一份研究報告,立場堅持看好。在這個情況之下,特別有瓜田李下的嫌疑,不過筆者也傾向同意這位分析員的意見。
和朋友談及這個例子,話題忽然扯到分析員利益披露之上,現在主流現象是分析員為避免嫌疑及麻煩,普遍都不買股票。
不買股票,仍可以算是用名聲作賭注,不過十個分析員九個都明白,在茫茫研究報告的大海之中,出錯的報告根本沒有人會記得,看中卻可以自用作生招牌,所以名聲這代價,未必太實在。朋友忽發奇想,像今次這種具有頗大爭議性的例子之中,倒不如強迫分析員下注,以馬評人作比喻,照足貼士買,才有公信力。現今監察的思維,是太過死板,有些想像力,世界才更好玩。
回到正題,港股昨日的表現令人失望,長假在即以及期指結算都有關係,否則以其他亞洲市的氣氛,就算港股和Sony扯不上聯繫,也應有些氣勢。不過炒賣氣氛良好,焦點內需概念股份仍是各自各精采,後市不宜看得太淡。
何必被迫買貴貨
中國內需是主題,作為一個投資者,與其在這裏付出超過20倍PE的代價跟風,買一些國內的牌子,筆者是寧願到海外市場,以低過20倍PE的價錢,去買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是一個鞎辛工程,但名牌子未必要努力擠進國內,國內豪客也自然出國進貢,而這些公司另一可愛之處,是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就算原料價格上漲,也可以壓榨國內廠商控制成本。雙重中國概念,風險又低,比那些只是一個銷售網絡,卻不敢說四五年後是甚麼也行的熱炒股份穩陣得多。
今時今日,投資是要有國際視野,只炒港股,被迫買貴貨,日後可能後悔。請自行做功課搜購,懶人沒有回報是理所當然,新年前正好立志努力。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