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政策留給市場

醫療政策留給市場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醫管局今次大膽起用外籍的蘇利民先生出任行政總裁,多少顯示了管理層態度開放及改革熱誠。然而,香港醫療政策在根本上出現了問題,似乎亦要由根本方面入手。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和其他已發展地區同樣面對醫療開支日益龐大的挑戰。儘管資源緊絀,但大部份人都明白且認同政府對有需要但欠缺經濟能力的一群,應繼續給予醫療保障——這亦是公立醫療體系的寶貴價值。我們要問的是,政府是否過度介入醫療體系?有經濟能力的人是否在不斷享受「免費午餐」?真正有需要的人是否得到及時的照顧及服務?公營醫療成立原意是否被扭曲?
曾經有人形容今天醫管局的問題正是因為它太「成功」,此話何來?當公立醫院服務不斷提升,而收費仍然嚴重偏低,自然吸引大批市民選用。可惜這一切均要付上代價:公立醫院大排長龍;私立的醫療服務如私人診所卻較難經營。令人擔憂的是,急需接受治療的貧苦大眾要飽受輪候之苦;有能力負擔醫療費用的市民則被大幅補貼。
我們不能責怪一班享受醫療便車的市民,政策的制訂者卻要負上不可推諉的責任。要資源分布有效,公營醫療服務只可以是輔助性,其他醫療項目應由私人推動,切忌本末倒置。
有人憂慮若沒有政府的強大保護傘,何以應付不測的風雨,不時的禍福?我們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以備不時之需。承擔醫療風險的責任如果落在個人身上,遠比落在政府官員身上合理並有效得多。當然,政府可以維持有限的公營醫療,以供沒有財力購買保險的病人。深盼公營醫療政策不要偏離最初成立的原意,令有需要的人受惠,有能力的人承擔,富人貧者皆大歡喜,這樣相信是大家樂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