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虛假關懷無助脫貧

財經評論:虛假關懷無助脫貧

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日前新出版了一本專著——AccessforAll:BuildingInclusiveFinancialSystems,總結透過「小額融資」(Microfinance)扶貧的十年經驗和效果,得出一個結論:貧窮的弱勢社群,只要得到融資的渠道,便可以靠自身的才具和努力,改造貧窮命運。
「小額融資」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推許的扶貧手段,自從上世紀90年代推廣以來,不少發展中國家都樂意成為試驗場地。中國也積極開展有關金融活動,希望藉此解決日趨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
根據CGAP的研究和統計,印度、柬埔寨以至非洲的肯雅,「小額融資」的發展步伐十分可觀;印度的ICICI銀行透過與其他小額融資金融機構聯手,過去三年便增加了1200萬名「貧窮客戶」,向他們提供一籃子的貸款、儲蓄、保險及支付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只要印度偏遠地區的農夫,獲得一筆貸款,購買得到一部除草機,便可以提高農耕的生產效率,增加收入,慢慢積累資金,繼而有能力對生產注入追加投資,最後得到「錢搵錢」的機會和好處。

窮人最需要的是資金

去年1月底,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煞有介事,回應社會訴求,成立一個扶貧委員會。小組至今開了七次會議,但扶貧究竟有甚麼成效?有甚麼措施讓貧困者擺脫結構性的資源匱乏狀態?沒有!小組去年10月推行的「友伴Fun享計劃」,以為協助學童讀好書,提高貧窮家庭孩子的人力資本,便可解決「跨代貧窮」,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說得不好聽,實際是敷衍公眾,因為貧窮家庭的父母,面對即時的資源匱乏難關。在孟加拉國,成立鄉村銀行(GrameenBank)的尤努斯教授(MuhammadYunus),便積極引入「小額融資」,為貧窮家庭的父母取得融資,當他們得到了資金,才能有機會度過難關。
政府採用「派錢」的福利手段濟貧,只會增加排隊索取的人龍,政客更振振有詞強化「派錢」要求;政府用苛刻的審查制度,來篩選取得福利權利的人,又令真正需要支援的窮人失去尊嚴,得來是一頓嗟來之食。因此,「小額融資」的脫貧方法愈來愈受到重視,因為窮人脫貧最需要的是資金,而非官僚和政客不用成本的虛假關懷。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