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定位問題 - 陶傑

港台定位問題 - 陶傑

「光豬七人組」審查整肅香港電台,先研究港台「定位」。
「定位」兩字,口水連天,沒完沒了,因為一談及「定位」,又涉及甚麼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等學術理論,可以空談一百年——中國收回主權之後的香港如何「定位」?今天不共產不民主、獨裁之中又走罪惡式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在世界與亞洲又如何「定位」?這等論爭,「學者」和「評論員」最歡迎。
港台的問題,確實是文化差異的問題,公營廣播,一樣可以很商業,BBC是英美公營廣播典範,拍了許多第一流的紀錄片(最新的一齣,講述納粹屠猶內情,檔案文牘,專家資料,被許為二○○五年佳構)。同時也播過淫褻諷世的「賓尼山大騷」(BennyHillShow),內容充滿色情笑話,連英女皇也成為嘲諷對象,可見公營廣播,有容乃大。英語世界,中產階級龐大,BBC的觀眾是耶教文明社會的知識人口,絕不是為東方社會而設,其公營廣播,是民主開放的思想品味型,佐以資訊與趣味。BBC的廣播方針,不論一國幾多制,也不管甚麼人治港、幾多度自治,也不論左派治港還是港英餘孽回朝,總之不適合全球任何地區的華人社會,包括外表最為西化的新加坡。
正如台灣美籍導演李安的《斷背山》,在歐美遍獲激賞,不可能在中港台三地有票房;而陳凱歌的《無極》,只會在中國有一億人民幣票房,滿足一個小農社會的「盛世強國」集體自我意淫的精神大麻夢幻,拿到歐美放映,只會成為外國影評人的笑柄。除了LV手袋和麥當勞的物質,在思想意識方面,中國永不可能實現「與國際接軌」。港台的「定位」,必須置於此一「框架」之中,放在這個「平台」之上,才會明白特區一干親中人口,長期嘮嘮叨叨夾纏不清的怨憤到底是甚麼。
港台的歷史任務告一段落,不可能成為甚麼BBC,正如香港在中國收回主權之後,不可能再奢望做甚麼國際城市。港台之爭議,與香港在「九七陰影」前後的掙扎,是同一性質,同一宿命。正如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的一句名言:「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同理,港台問題,政制問題。甚麼教改羅范椒芬等,通通不是問題,港台和(香)港台(灣),都沒有問題,最終這個世界要攤牌面對,中國的大問題綑綁了其他一切小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