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前一陣子剛討論了台灣的教改失敗,想不到這麼快羅太一時失言,引起了如此強烈的老師反對教改風暴。令人關注的是參加早前「爭取減輕教師壓力」大遊行的老師隊伍中,不乏本來支持教改的老師。老師主要反對教改推行過急及學校工作量太多,也有很強烈要求羅太下台的聲音。
教改問題重重,很多教育界人士都先後指出過。教統局沒有足夠重視前線老師的不滿聲音是失職,羅太應負一定責任。不過,我並不認為教改問題可簡化為一兩個官員的失職,或簡單定性為改革速度太快。台灣和香港相繼在教改出現類似的問題及反對浪潮,表示教改出現困難並不是個別問題,而是有更普遍及深層的原因。
我也算是支持教改的一分子,和很多老師同工一樣,都感到香港教育制度出現了問題,需要改革,也曾在教統局諮詢政策時,多次表達過對教改的支持。不過也和很多同工一樣,對改革的實際運作產生愈來愈多不滿。
和我具有類似背景的一位大學同工曾經半認真地說:「我們現在參與教改的實際工作,目的只希望能讓它不要變得太壞。」我們在科大也設計及參與過不少有關教改的項目。經驗是政府及教統局愈少干預,我們就愈有可能做得好。不過,不知道還能「捱」多久。
我希望這次風暴後,政府及教育界能深刻反省教改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是否教改理想主義和實際社會環境產生矛盾?是否保守的政府及學校管理架構令教改異化,令教改變為加重老師壓力的冷酷工具?市場力量到底令教改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我不希望看到政府為了平息憤怒而採取「和稀泥」的做法。只隨意減少部份學校工作量而不去解決教改的深層次問題。這樣,受害的只會是我們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