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公共交通罷工期間,見新聞照片中一人手持標語牌,上書Strikesuckssale。報紙譯作「罷工吞沒大減價」,不知正不正確。
這句英文直譯是「罷工吸吮買賣」,意思應是「罷工打擊買賣」。Suck字這樣用頗為奇怪,一般說法是Strikehurts/blockssale(罷工不利/阻礙買賣)。標語作者用suck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Strikesuckssale三字押頭韻(alliterative),即第一個字母相同,特別的韻律可加強標語效果。第二,俚語以suck解作「討厭」,例如:(1)Themoviesucked(那部電影甚劣)。(2)Thisstrikesucks(這次罷工非常討厭)。這個意思的suck是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verb),即不和受詞(object)連用,和Strikesuckssale的suck不同。不過,標語作者大概也要人家聯想到「討厭」的意思。不是用字獨特,那標語未必會見報。
《南華早報》有一篇報道談post-its。這些一揭即脫的黏貼便條紙,有沒有特別名稱?
Post-it本是這種便條紙的商標名,世人就以商標名作其名稱,和影印機叫做xeroxmachine、即貼傷口的膠布叫band-aid等一樣。Xeroxmachine這叫法,今天多為photocopier取代;band-aid也可稱為plaster;但post-it還未有別名,例如:(1)Afewofthepost-itshavecomeoff(那些便利貼有幾張脫落了)。(2)Istuckapost-ittothatpage(我用一張便利貼,貼在那一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