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家長帶子女向醫生求診時,愛以「熱氣」來形容子女的病徵,但由於熱氣一詞意思含糊,常令醫生大感頭痛。有醫生為此特別訪問了千多位家長,發現家長常以熱氣概括子女的病徵,因而忽略了子女的實際病情。
兒科醫生吳國強指出,用熱氣來形容病徵的家長大多數是在港出生,子女在兩、三歲或以上時,他們所指的子女熱氣病徵主要是有眼屎、喉嚨痛、口臭、便秘及易怒等。上述症狀可能與其他疾病有關,如眼部分泌過量,可能是因為眼部感染或過敏性結膜炎引致;喉嚨痛或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致;口臭的成因可能是鼻敏感、鼻竇炎、口乾或牙齒問題;便秘則與缺水、缺纖維或受藥物影響有關。
服用中藥應小心
研究顯示,不少家長會用自己的方式為子女紓解熱氣情況,最普遍是多飲水;多吃水果;喝湯水、五花茶及夏枯草涼茶等。吳國強說,以上方法對身體無害,五花茶更有輕微消炎作用,但對醫治眼部感染、鼻竇炎及牙齒毛病等並無幫助。
他又稱,如家長以中藥金銀花去改善子女的熱氣問題,更應小心,曾有患先天性六磷酸葡萄糖去氫酵素缺乏症的兒童因飲用金銀花,出現溶血反應,需要換血。同時,四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若出現便秘,家長不應用米水開奶給他們飲用,否則嬰兒難以消化吸收,會導致腹瀉。
吳國強呼籲家長不應胡亂替子女治療熱氣,在帶子女看病時向醫生清楚說明症狀,不應採用熱氣這一類的含糊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