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壹週刊》的長期讀者以外,一般人對郭伯偉這個名字大概有點陌生,對郭伯偉爵士(SirJohnJ.Cowperthwaite)曾在一九六一年至七一年擔任財政司這段歷史記得的恐怕更少。畢竟那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那是香港經濟還未起飛前的準備階段、那是香港社會、政治局勢非常動盪的十年,大家只怕都把注意力放在六七年暴動這類更矚目的事件之上,對郭伯偉爵士的貢獻、的作為不會太留意。
然而正如《壹週刊》社長楊懷康先生在他的專欄中一再指出,郭伯偉爵士才是香港政府不干預政策的奠基者、才是審慎理財原則的奠基者、才是真正身體力行推動「小政府、大市場」政策的財政司。要不是有他的堅持、有他堅定的榜樣,香港政府只怕早已跟六、七十年代大部份政府那樣不斷膨脹,成為難以馴服的怪物、成為妨礙經濟發展飛躍的攔路虎。
事實上郭伯偉爵士擔當財政司的年代正是大部份國家的政府包括西方國家政府大規模干預市場、千方百計微調經濟的時候。當時掛在政府官員、政治領袖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We'reallkeynesiansnow."(我們都成了凱恩斯的信徒)。但是郭伯偉爵士不為所動、但是郭伯偉爵士並沒有為了趕潮流而讓香港跟從其他國家的腳步;相反,他堅持藏富於民才是發展的硬道理、他堅持低稅制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石、他堅持小政府才是香港當走的路、他堅持該讓私人企業及私人市場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為了彰顯他的原則、為了捍衞他的信念,郭伯偉爵士不單大力限制政府擴張、不單大力阻止政府不務正業干預市場,更不惜冒政治不正確的風險,反對政府興建大量廉租屋製造大量房屋補貼。雖然他的努力、他的反對未必每一次都能改變政府的政策,但郭伯偉爵士至少為政府財金官員留下了寶貴的「家法」、至少為繼任的財政司建立了清晰、有效、可行的理財哲學及原則,後來的財政司夏鼎基爵士提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正正是郭伯偉爵士理財哲學的延伸。而香港也是在這兩位財政司的引領下經濟起飛,開始踏進發達經濟門檻的。郭伯偉爵士的貢獻有多重要不是清楚得很嗎?
只可惜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政府的財金官員逐漸忘記了郭伯偉爵士的「家法」、逐漸忘記了減稅、藏富於民、不干預市場這些行之有效的金科玉律,開始對市場指指點點。而在回歸以後、在主張大有為的前特首董建華主政下,特區政府更完全拋卻了郭伯偉爵士的經濟及理財思想。一方面特區政府透過各種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發展進行大大小小的干預,八萬五政策及數碼港發展計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大幅增加開支、大幅擴展服務,令公營部門的體積大幅膨脹、令政府變得入不敷支。顯而易見,過去七年來香港面對的經濟逆境、特區政府面對的財政困難跟特區政府忘記了郭伯偉爵士的「遺訓」是有密切關係的。特區政府能不好好反省嗎?
曾經擔任財政司的特首曾蔭權先生昨天在悼念郭伯偉爵士時說:「我們將永遠懷念郭伯偉爵士,他是創造香港這最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傳奇的重要人物。」我們希望曾先生不要只是在口頭上紀念郭伯偉爵士,而要在實際上、在行動上秉承郭伯偉爵士的理念,把特區政府帶回小政府、帶回不干預、帶回藏富於民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