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和新加坡科學家發現全球最小脊椎動物,牠們是一種屬於鯉魚遠親的小魚,身體細長,只有七點九毫米(十分三吋)長,僅得一隻蚊大小,住在印尼熱帶雨林一片不適合生物繁衍的高酸性泥煤沼澤中,吃微生物,相信用魚鰭來捉住雌魚交配,但牠們的生存環境正受威脅。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多樣研究博物館,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協助下,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發現這種微小魚類,命名為Paedocyprisprogenetica。牠們吃微生物,住在布滿幾米泥濘、深茶色泥煤沼中,那裏酸度極高,是雨水酸性的一百多倍。
用背鰭緊捉雌性交配
牠們身體呈透明,看起來像動物幼蟲,顱骨退化,大腦暴露在外面,成年雌魚只有七點九毫米長,比之前被認為是世上最小脊椎動物的八毫米長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蝦虎魚短零點一毫米;成年雄魚最長也只不過八點六毫米,牠們有壯健背鰭,相信有助牠們在求偶期吸引雌魚。
參與研究這種小魚的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學家布利茲估計,雄魚的背鰭較大,好可能是用來捉住雌魚,固定身體,讓精子與卵子結合,另一用途是把魚子推到安全地方成長。
科學家把這種小魚解剖研究,發現成年雌魚體內有三十至四十顆卵子,小部份已經受精,顯示牠們每次可能產卵僅一至兩顆。
布利茲說:「這是我事業生涯中見過最古怪的魚類之一,牠們細小、住在酸性環境中,還有相對於身體巨大的古怪背鰭。我希望在這種魚的生存環境徹底消失前,對牠們有更多了解。」
住印尼泥煤沼瀕絕種
這種世上最小脊椎動物棲息在印尼熱帶森林泥煤沼,但泥煤沼一九九七年受到山火破壞,又受到伐木、城市化和農業發展威脅,科學家表示許多P.progenetica已經消失。
布利茲說:「我們曾經在東南亞考察過很多泥煤沼澤地,現在已經不再存在,而生活在其中的動物也在瀕臨絕種。泥煤沼所有獨特的小魚類不是減少了就是消失了。」
布利茲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的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報》上,刊登了今次在印尼發現最細小魚類的詳情。
英國《泰晤士報》/《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