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還宮」前港督府,一片喜氣洋洋,大有中華民國前「蔣公」抗戰勝利後「還都南京」之躊躇志滿。蔣公還都之後,馬上謁拜中山陵,可惜前港督府沒有裝置前任二十八名港督的靈位,否則曾蔭權還宮,亦必先拜天主,然後再向二十八位殖民地先賢誠心裝香,以不忘飲水思源,昔日全憑「港英」悉心培訓,今朝方為治港精英人才,尤其是彭定康(因其人健在,但其豢養的小狗「威士忌」已逝世,因此彭定康牌位可先由「威士忌」暫代,直到彭督歸天,方始真除),給曾蔭權封爵,給胡溫留下如此人才,是對香港人種下的大恩德。
還宮前港督府,又要先收拾前董留下的一堆「蘇州屎」:前港督府早已被董伯私自竄改名為「禮賓府」,短視而自私:他董某自己心中有鬼不敢住進去,卻無權剝奪後任特首登基住殿的人權。「禮賓府」之名,又要改了,特區八年,改這改那,證明又是自取其辱。中國名演員趙丹死前哀鳴:「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惹來中方大罵:「趙丹臨死前還要放個屁」,所謂「禮賓府」,應該是董伯下台前放的另一個「×」吧,大修改,小折騰,今天叫嚷又改名的,正是當初董伯脫褲子放×命名「禮崩」之時,歡呼「改得好」的舔董保皇分子。
現在又要有一個新名了。有人主張就叫「特首府」,但小農迷信習性發作,有人反對,指是「特首苦」之諧音。然而從前的「港督府」叫得好好的,為何港督一點也不「苦」?港督府最「苦」的時候,不過是一九六七年五月暴動遭到暴徒包圍叫囂貼大字報,當時的港督戴麟趾,在港督府裏施施然鋸牛扒、抽雪茄,跟倫敦通電話詢問曼聯對水晶宮(那時水晶宮還打甲組)的賽果,一點也不苦,可見苦樂皆由心生——港督不苦,特首卻「苦」了。既然如此,還收回香港「當家作主」做甚麼?
「禮賓府」這個新名字,快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了,前港督府改甚麼名最好?首選應正名為「曾大屋」:這所氣派萬千的古建築,百餘年來,曾蔭權是正式入主的第一個華人,也是繼磯谷廉介之後第二位黃種亞洲人,有劃時代的意義,冠稱為「曾大屋」,垂範萬世,以後的特首搬進來,世代都記得曾蔭權的成就,這不是霸道,而是常理。
次選則是改名「正府」:「正」者,大中至正之正,正大光明之正,誰當特首,誰就是中正之君,加上特區的港式「漢語」,愛玩諧音,連教師抗議,也出了一句「一籮飯焦分萬眾」的佳句,似為上聯——除了「教改」,港台也鬧哄哄的,特府空降了一個「公廣七堅委員會」,闖門蹲點,可憐港台這門寡婦,自此要與一頭野豬共眠了,對以下聯:可謂「半枕豬陪㷫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