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雜文:也說鄭和下西洋

孔捷生雜文:也說鄭和下西洋

讀了李怡文章《中國人的驕傲》,竊以為說的都是大實話,孰料惹惱了一眾「愛國發燒友」,他們的立論已不止於吾族我姓「先前闊過」,而且深入論證我輩中國人現在也「闊」得很!
關於「神六」,筆者曾在本版發過評論,茲不贅言。至於鄭和,卻是可以略作鈎沉的——去歲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首航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船隊的遠航,李怡歸納為「出自明朝皇帝宣揚國威、鞏固權力的政治目的」,此言頗令愛國發燒友們氣結。然而發黃發皴的史冊無言無容,硬是不肯偏幫華夏道統的孝子賢孫,如之奈何?
《明史.鄭和傳》載「成帝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據此范文瀾與吳 都得出結論,因建文帝要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及至攻陷南京奪得帝位,建文帝卻在南京大火中遁去蹤迹。於是明成祖遣太監鄭和出海搜尋建文帝,以防他覓機復辟。此外,又因朱元璋創立明朝便將先前元朝藩屬國的朝貢由每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導致海外夷狄與中央帝國的關係疏淡,於是派船隊出洋以重振聲威,這就是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原動力。

鄭和的壯舉當然堪稱盛事,但憑「國家意志」那一口大氣去吹起航海的風帆,這船隊能走多遠?鄭和所播揚的「宣威」和「王化」,此乃朝貢體系特有的政治取向,亦非有明一朝方才如此。故此鄭和下西洋是皇權的膨脹與外延,正因為七下西洋耗費了太多國家財力,遂受到秉承儒家「原教旨」的士大夫的反對,事實上國庫也無力供輸下去了。為了帝國之穩定,王朝之延續,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終於令國家政治回歸到內斂與守恒的農本社會。比鄭和晚了約一百年的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為何能掀開「地理大發現」和「自由貿易」的歷史新頁,而鄭和則「人亡政息」乃至航海圖都付之一炬?歸根到底,哥倫布、麥哲倫等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價值觀;而鄭和代表的是一個老大帝國和耄耋的舊文明。
相比鄭和之「王化夷狄」,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和掠奪確實要粗暴野蠻得多,但正是洋槍洋炮撕裂了眾多昏睡民族的沉酣舊夢,再將其放逐到陌生的新紀元裏踉蹌學步,「先前闊過」的中國亦在其列。而當年的殖民帝國主義經歷過兩次大戰的血光之災,也痛定思痛,定下了人權、自由、民主、憲政之社會規範。
時至今日,中國在經濟上已打開國門,並為鄭和重塑金身,更到處央求別人承認它的「市場經濟」地位。殊不知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的共生物——法治、契約、民主、自由的價值,在當今的大陸仍是無處繫纜。實不知「愛國發燒友」為鄭和揚幡招魂,是傾情於中華先賢的開拓和進取,抑或頂禮膜拜一個中央帝國的虛幻聲威?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