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Enron的兩個前掌舵人KenLay和JeffSkilling將會接受審訊。我對Enron一案份外關心,除了因為其全盛時期的風光,及突然的殞落,亦因為我是股東一名。
90年代,Enron是美國企業界中的天王巨星。它本來只是一家不甚起眼的地區性天然氣商,但由經濟學博士Lay領導,及得到前哈佛MBA高材生、出身名顧問公司McKinsey的Skilling加盟後,經歷一連串轉型,打起當時企管界最流行的「資產不重要,食腦最緊要」旗號,搖身一變成為知識型經濟的代表。它曾連續被《財富》雜誌6年選為「全美最創新企業」,又於2000年當選「100大最佳僱主」。適逢科網狂潮,作為「食腦公司」的佼佼者,建立網上交易平台和加入互聯網頻譜買賣生意,把市值更推高一層樓。既已是規模龐大(高峯期生意額超過1000億美元),但仍能年復年保持中小企才能達到的高增長速度。學者及顧問公司亦紛紛編撰有關Enron的成功故事作研究個案。
引起MBA共鳴的故事
90年代中,我在美國念MBA,Enron是商學院學生眼中的新貴,每年積極到學校招聘新血,又有高層管理人員到校園擔任演講嘉賓,分享成功秘訣。我在商學院有幸聽到一名女性高層的演說,講述到印度投資發電廠的故事。後來這電廠項目爛尾收場,可能是塞翁失馬,這位女士因此離開了Enron,沒有牽連入世紀騙案官司。
Therestishistory
還記得2000年夏天某下午,我在辦公室上網看Enron股價,忍不住向身旁的老闆說:「依這樣的走勢,我可能在三兩年內退休去了。」正如一句英文的常用語說:Therestishistory。
市場上很難找到這樣能引起MBA共鳴的成功故事。假如時光倒流,我還會不會買入Enron的股票呢?答案是一定會,或者會買得更多。
王蒹揚
旅遊服務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