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研究所工作二十年,到現在還是一名普通技術員。」今年四十二歲、在內地一家鋼鐵研究所當工程師的宋先生說。企業缺乏激勵科研人才進行技術創新的機制,是內地現時普遍現象。在全國二萬多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當中,超過七成無研發機構和任何研發活動。儘管中國目前擁有的科研人員人數是全球最多,但中國政府要圓一個「創新型國家」的夢,仍有漫漫長路。
中國總理溫家寶本月十一日在全國科技大會閉幕式上,矢言中國要加強自主創新,到二○二○年要建成一個創新型國家。雖然,中國擁有三千二百萬科技人員,一百零五萬研發人員,分別位列全球第一及第二位,但卻一直未能建立起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白津夫指出,這一方面是由於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未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創新者的貢獻又沒有得到確認。
依賴外來技術超過50%
中國對外技術的依賴度是五成以上,而先進國家平均三成,美國和日本只得百分之五。在中國,航空設備、精密儀器、工程機械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八成以上都依賴進口。
引進國外技術本來不是壞事,但白津夫指出,內地很多企業引進技術後,對技術沒有充份研究、消化和創新,未形成自己的創新技術,以至創新能力難以顯著提升。「同樣花一元(人民幣.下同)引進技術,中國只用零點零七元進行消化及再創新,而日本和韓國就會花五至八元去創新。」
需建立鼓勵科研風氣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對本報記者說,中國要大力推進科研,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要多做工作,另外亦要加強鼓勵企業,提高科研人才待遇。中國需要建立一種鼓勵科研的風氣,對做科研的企業,要有支持性的相關政策,例如稅務優惠等。
由大唐集團研發的TD-SCDMA技術方案,已被定為國際第三代流動通訊的技術標準,是中國電訊史上一大科技突破,但以全中國來說,這畢竟是滄海一粟。現時就算是高新科技的企業,研發開支也僅佔生意額百分零點六。
《中國經濟週刊》/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