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威 民主黨中常委
雞去狗來,正是家家戶戶聚首迎歲之時。然而,《海峽時報》記者程翔此刻被囚內地,回港團圓無期,不知愁煞多少人。中港兩地的法制差異,曾令不少香港傳媒人誤觸地雷。一般而言,香港傳媒人享有較高的自由度,即使是備受親北京人士壓力的香港電台也時有批評政府聲音。可是,港府已成立檢討公營廣播的諮詢委員會,令港台前景堪虞。
「吃皇糧」論不成立
港台的時事節目「頭條新聞」曾多次揶揄董建華,遭全國政協前常委徐四民評為「陰陽怪氣」,「香港家書」節目又曾讓中華旅行社前總經理鄭安國發表「兩國論」的言論,令親北京人士急欲除之而後快。親北京人士認為港台每年花費數以億計的公帑,吃的是「皇糧」,故應支持港府的施政,而不是處處批評。
可是,「吃皇糧」的論據即使在封建的舊社會亦不一定成立。中國古時設有史官的制度,用以記錄宮廷事件及編撰歷史。春秋戰國時,齊國大夫崔杼刺殺國君齊莊公,史官直言不諱在史冊上寫下「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了史官並命人再寫,但續任的史官也寫上「崔杼弒其君」。崔杼再殺史官,第三名史官卻仍直書不諱。史官前仆後繼、勇於批評,崔杼只好作罷。回到現今社會,審計署也是以公帑支持的,但不見得要為港府文過飾非。
為討論預設框架
親北京人士之「吃皇糧」言論不符香港的核心價值,難獲公眾支持,令港台安然度過一浪又一浪的批評。然而,在競選特首期間高調說港台不應播賽馬和十大金曲等節目的曾蔭權,剛成立了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委員會主要由傳媒人組成,雖免於外行領導內行的批評,但這些委員缺乏公共廣播的經驗,又沒有港台的代表;委員會最終會成為港府的「劊子手」,還是如委員會主席黃應士所言,「這個委員會不是用來干預電台操作的」,現階段還言之過早,不過港府為委員會預設討論框架,難免令人憂慮。
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在記者會上表示,公共廣播服務應「避免扭曲市場的運作」。不能否認,獲公帑支持的港台作為廣播市場之參與者,在某程度而言是干預了市場。不過,干預市場不一定是十惡不赦,香港聯繫滙率也干預了外滙市場,港府的穩定樓市措施「孫十招」也干預了地產市場,批評的人卻寥寥可數。
政府干預或介入市場的例子多不勝數,其好壞在於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傳媒往往被稱為「第四權」,皆因它是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權之外的另一種制衡,負有中肯報道、監察政府的使命。因此,若港台流於趨炎附勢,淪為港府喉舌,便會失去存在的核心價值。
棄本逐末的檢討
偏偏曾俊華將討論焦點指向衡工量值,「市民需要知道我們應該使用多少公帑來提供節目和用來提供甚麼節目」;連在傳媒工作了四十九年的黃應士也指,要使公共廣播服務「在有限的資源內,為社會大眾提供最優質、最合適的節目安排」。棄本逐末的檢討,難免徒勞無功,望委員會能察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