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才的畫像 - 陶傑

庸才的畫像 - 陶傑

公布歷史檔案,透露邱吉爾一度想把希特拉生擒之後送上電椅,邱吉爾又讓民間讚頌了一次,大政治家沒有隨時間而貶值。

邱吉爾的賢明,跟今天中方感到「很滿意」的曾蔭權一樣,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位平庸的前任來陪襯。如果沒有前任張伯倫黑白分明一對照,邱吉爾的身影還沒有那樣高大。
張伯倫是伯明翰人,先當了伯明翰市長,才競選進國會。他只對國內的「經濟民生」有興趣,為人方正,愛管理細節,國家遇上外交危機,就像小特區碰到沙士,馬上就手忙腳亂。他先眼睜睜看着意大利侵佔埃塞俄比亞,後來也任由希特拉兼併捷克。希特拉在急速擴軍,張伯倫卻認為,納粹只是憑軍力當做談判本錢,最終不過是實現「和平崛起」。國會問他:那麼英國為什麼也不擴軍,加強跟德國談判的籌碼呢?張伯倫說:如果我們擴軍,希特拉就會誤會我們好戰,結果只會受刺激,真的走上侵略之路。
張伯倫不理會內閣的意見,也不信什麼智囊,只相信自己。他飛去慕尼黑跟希特拉簽了「和約」,回來一下飛機就手把紙張揚向公眾:「我們有了和平。」張伯倫連三流的判斷也如此張揚,就像「沙士不會在社區爆發」,把話說得太盡了,希特拉一面偷笑,再侵略波蘭,張伯倫才匆匆對德宣戰,但太晚了。
戰後也有一批英國歷史學家為張伯倫辯論:張伯倫不是怯懦厭戰,而是想換取時間先讓英國擴軍,證據是後來力抗德國空襲的「不列顛戰役」裏的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就是張伯倫批款新造的,但其實製造戰鬥機比製造轟炸機的成本低—張伯倫只是一個會計型的小市長,他只知抓緊「量入為出」的算盤。內閣勸他聯蘇抗德,他認為這樣又只會觸怒了納粹,令德國認定英國無意和平。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張伯倫只想拖混下去,藉口是「不打無把握之仗」,但叫他準備,他又說軍事開支會把經濟民生拖垮。
這個世界就是有這樣的領袖,他有自己的一套奇怪的邏輯,而且深深相信兩個字,叫做「誠意」,認為只要自己對人好,人家也會受感動對自己好。德國吞併奧地利,已經是三號風球,入侵捷克,已經是八號,張伯倫卻認為天文台連黃色暴雨警告也不必掛。
幸好有議會民主,民選國會忍無可忍,及時把張伯倫趕了下台。自由黨領袖萊喬治對他的評論:「在一個貧瘠歉收的年代,一位很好的伯明翰市長」(AgoodlordmayorofBirminghaminalea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