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踏入「後張德江」時代

廣東踏入「後張德江」時代

張華

近日,有關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失勢的傳言,甚囂塵上。美國《多維月刊》報道,張德江入主廣東三年來,南粵大地醜聞不斷,日前更發生逾千軍警開槍鎮壓抗議收地村民的「汕尾慘案」,在國際社會造成極惡劣影響,惹來中央強烈不滿,廣東朝野因而醞釀一場「驅張運動」,希望把張德江趕出廣東。
本港《亞洲週刊》指出,身兼政治局委員的張德江向政治局檢查,但不獲通過,預料其政治生命快將結束。為甚麼廣東會有「驅張運動」?廣東踏入「後張德江」時代了嗎?

拿一兩個諸侯開刀

筆者上周指出,各地諸侯坐大,加上總書記胡錦濤權威不足,以致「政令出不了中南海」,顯示胡錦濤和中共中央已被各級官僚邊緣化,形同被架空。胡要有所作為,樹立權威是刻不容緩的,而最好的捷徑就是,拿一、兩個很有份量的諸侯「開刀」,敲山震虎,張德江正是少數幾個有「資格」獲此「厚遇」的諸侯之一。
海外傳媒列舉張德江主政廣東的六大罪狀,包括隱瞞沙士疫情,孫志剛案(湖北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在廣州工作,上街忘帶暫住證,被公安拘留,在拘留所遭暴打至死),整肅大膽敢言的《南方都市報》,鎮壓番禺太石村要求罷免涉嫌貪污的村幹部,官商勾結導致梅州興寧奪去逾百礦工性命的礦難,出動逾千軍警開槍射殺抗議收地的汕尾東洲村村民。

打倒地方勢力不易

這些事件轟動全國,甚至震驚全世界,不僅破壞廣東的開放形象,也讓中央受到傷害。表面上,這些事件處理失當、造成如此惡劣的國際影響,已經足以讓張德江下台,但在中共的標準,這些只是決策水平的問題,並非政治錯誤。而在中共歷史上,佷少有政治局委員因為決策錯誤而引咎下台;更何況,把廣東的問題統統算到張的頭上,於理不合:隱瞞沙士是他上任沒多久發生的,興寧礦難應該記在省長黃華華的帳上,若要追究,「廣東幫」也難辭其咎。
除非在非常時期,否則很難輕易打倒一個權位如此顯赫的諸侯,其政治震動是非常大的。文革前,北京市在當時的市委書記彭真主政下,被毛澤東點名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但直至文革後不久,彭真才被打倒,成為首名捱整的政治局委員。「六四」後江澤民上調北京,但李鵬、陳希同等「北京幫」自恃鎮壓學運有功,不把他放在眼內,江澤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若非得鄧小平等元老的支持,也不可能以「貪污罪」打倒陳希同這個政治局委員,從而建立權威。
胡錦濤既沒有毛澤東一言九鼎的權威,也沒有強有力的元老作後盾,雖然拿下張德江在政治上有很多好處,更是馴服諸侯的第一步,但絕非易事。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廣東出現不滿張的呼聲,中央以「滿足地方的要求」為藉口,把張德江調離廣東。

地方醞釀驅張運動

張德江入主廣東三年多,與「廣東幫」的關係並非水乳交融,而「廣東幫」為了自保,以免被追究責任,因而探測到中央的政治需要、知道胡錦濤的倒張意圖後,落井下石,醞釀這場「驅張運動」。如果胡錦濤配合這場「驅張運動」,說不定能把張德江調離廣東,到中央任閒職,或發配到中西部省分,充實當地的領導。
目前,張德江是否離開廣東還有很多變數,但是,即使他繼續留下來,他的權威已經大受打擊,很難在廣東有所作為。無論是走是留,相信廣東都已進入「後張德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