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投資銀行「夕陽工業」

三十會:投資銀行「夕陽工業」

每一年的1、2月,都是金融界人士最興奮及緊張的月份,因為大部份投資銀行都會在這段時間發放年終花紅。從報章看到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從業員彷彿都會取得天文數字的獎金,教人既羨且妒。但在香港這個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情況卻大大不同,最近與幾位於中、小型投資銀行工作的管理層閒談,大家對公司業績及年終花紅都不表樂觀。
其實自從90年代初期,美資大行大舉進入香港市場,經過十多年來的整合,行業已趨兩極化,國際大行基本上已壟斷了大部份市場,無論是上市配股等集資活動,或證券交易,都佔有絕對優勢。而另一邊廂,則充斥着一大堆掙扎求存的中小型投資行及證券商,它們只能從事一些中小型上市公司的財務項目,賺取可恥的顧問費。而證券交易方面,由於佣金微薄,只能通過向散戶提供高風險的股票「孖展」賺取利潤。業務利潤下降,工資及花紅都只能相應下調,時至今天,很多所謂「投資銀行家」,其工資已遠低於會計及法律界的同業。

被當作「圈錢」的工具

猶記得十多年前,擔任一項小型收購項目的獨立財務顧問,收費3萬至50萬元。時至今日,其他成本都增加了,同樣的項目則只能收取少於10萬元的費用!造成這種情況,一方面是中小型投資銀行為了存活,互相惡性競爭,不惜降低水平,將貨就價。但另一方面,企業並不重視財務顧問這角色,對大部份上市公司老闆而言,投資銀行只是從市場「圈錢」的工具,其他任何服務均可有可無。而我們的政府,雖然經常把「國際金融中心」掛在口邊,但對扶持本地金融機構或培養本地人才,從來都只是「動口不動手」,甚至在對待本地及外資機構時,經常出現雙重標準的情況,扼殺本地機構的生存空間。
身處這個「夕陽工業」,我們這批「土產」金融人士是時候團結起來,為自己的未來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否則香港的金融市場只會成為美資大行在遠東的另一塊「殖民地」。
古文
投資銀行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