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目前本港正踏入醫療體系最好的時刻/最壞的時刻。最壞的時刻就是HA削減開支,病人輪候時間過長,所受到的「服務」大走下坡。最好的時刻就是如果病人有錢,他們可以在私營市場入面找到最好的「服務」。「服務」包括Pacificare的無敵海景,Qualigenics的靚仔醫生靚女護士,又或者如「九龍浸記」的最新醫療科技(「九龍浸記」最近又成立了新的MRICenter!)。
人物:「中心」醫生。
基於人口老化,所需的醫療服務甚多,所以私人市場近日或成立私人醫療集團(如Pacificare),固有醫療集團如「九龍浸記」或港島「養和系」等又大量招兵買馬,催生了一批年齡未過四十,甚為當打而又由HA轉職過來的醫生任「中心主任」。正如老友記如李少隆醫生新近就入職成為「仁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龍威醫生又成為「仁安醫院泌尿中心主任」;陳醫生同學盧國榮醫生又入職「養和系」,成為「糖尿病中心主任」;盧醫生東區舊同事梁達智醫生轉投Cardiomed,任職「醫務總監」;其他諸如周振權醫生、傅惠琳醫生、陳志偉醫生則分別入職「浸記」「耳鼻喉中心主任」、「浸記」「癌症治療中心主任」及「養和系」「內鏡中心部門主任」,令私人市場增光不少。
醫生轉工當然無錯,但和周振權及梁達智等人談過,除此之外,新的醫療科技「可玩」是一大原因,另外和病人能作出比較充裕的會面時間又是另外一個原因吸引他們出外開檔。
總的來說,如周、梁等人的「中心主任」在未來日子將會愈來愈多,而HA方面,相信非要五、六年將周、梁等醫生之下的JuniorsTrainUp成為「當打醫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