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講過港產片再次面臨危機,因為國內對「合拍片」的審批政策收緊,文章刊登後引來很大迴響,有很多讀者寄來電郵想多點了解情況,波波惟有硬着頭皮,再次找我做製作的朋友,向他了解多一點。
首先「合拍片」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產品,香港的製作人北上拍戲在九十年代初十分盛行,當時大部份北上拍攝的都是古裝片,因香港能夠攝製古裝片的外景場地實在缺乏。另因全盛時期港產片的製作費不斷上漲,搭景,服裝到臨時演員的價格也上升。利用國內大量供應的勞動力,可以解決港產片成本的問題。當年所有在國內拍攝的電影也沒有在國內的院線發行,內地的觀眾只可以錄影帶的途徑欣賞到港產片,但當時的滲透性已經十分之大。
九十年代中,港產片失去台灣市場後開始下滑,香港戲院的票房隨着媒體的增加也漸漸失去觀眾,但錄影帶的二線收入仍然能夠維持。光碟的發明令盜版的技術變得極之方便,電影的投資進一步受到影響,變成一個高風險,低回報的行業。經濟低迷也令市民傾向廉價的娛樂。打開國內市場,名正言順地在國內院線公映已成為電影人的出路及夢想。
幾經艱苦,港人找到「合拍片」的決口,原來只要和國內的片廠合作就可以在內地的院線發行。港片千方百計也和內地攀上關係,有個大家也不知是誰的出品人,有個從未聽聞過的內地演員演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有個牽強附會的故事說在內地發生,最緊要巧立名目。
國內的審查機構終於忍無可忍,收緊制度。其實我作為港產片觀眾都有同感,「合乜鬼嘢拍片」,又唔見大陸啲戲喺香港上要合拍,擺明就係玩嘢。開放市場至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