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培養政治人才的三大途徑 - 陶傑

星期天休息:培養政治人才的三大途徑 - 陶傑

政改方案否決,特首「任滿」在即,港人對政治厭倦,不像曾蔭權年逾花甲,政黨和官員紛紛出現「人才」老化的金屬疲勞症。從殖民地時代過來的幾位資深男女高官,等退休的等退休,請辭的請辭,「政黨」還是來去幾張八十年代望之叫人打呵欠的老臉孔。中國無意放行民主政制發展,二十年後,香港將無人才資源。
有見及此,曾蔭權開設所謂「政治助理」的職務,並把新職賞給親中政黨的新血一名。在新舊交替的問責局長、潛伏待發的殖民餘孽、拖拉卸責的政務官僚之間,內有行政派系之鬥,外有議會政黨之爭,這位「從組織部來的年輕人」如何「學習政治技巧」而成為未來的「政治家」,還是投閒置散的一個MadeinChina的塑膠花瓶,相當令人感到興趣。
因為古今中外,成就政治人才,只有三大類型,也是三條途徑。
A類是「戰爭鐵血型」:所經歷者,不是議會民主的文鬥,而是槍林彈雨的武戰,如以色列總理沙龍,十四歲就加入以色列的青年近衞軍,親自參與了以色列的建國戰爭,在戰場上負過傷,其生平「代表作」,是二十五歲之齡即在約旦河西岸領導一場戰鬥,報復巴勒斯坦民兵對以佔區的攻擊,辣手剿殺六十九名巴勒斯坦婦孺。事後沙龍憶述:「以色列總理賓谷倫召見我,表示嘉獎。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總理,他對我說:『只記住我這句話:全世界怎樣罵以色列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在祖國的土地上生存。阿拉伯人屠殺我們的人,他們一定要知道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否則,我們就沒有命了。』」

自此沙龍經歷了一九五六年的蘇彝士運河戰爭和一九七三年的六日閃電戰爭,並加入了右翼的利庫德政團。沙龍也進過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讀了一年多就退學重新參軍。沙龍出身鐵血軍政,但以色列也有議會民主選舉,以軍爭功勳為主,以議會參政為輔,沙龍被譽為猶太人之中的納爾遜將軍,森林的肉食鏈無情,是為獅虎型。
B類是「議會民主型」:美國總統克林頓、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前港督彭定康,都以牛津的精英教育知識為經,以理性而君子的議會選舉為緯。在求學期形成政治信仰,在選舉中創造政綱,在民主政黨裏的遊戲規則學習游說和領導的智慧,形象富逸,辯才卓雋,在成熟的民主生態之中,他們憑公正的程序和寬容的精神崛起,是為翔淺飛天的魚龍型。
C類是「獨裁極權型」:以宮廷的詐術為本,厚黑的手段為輔,不講章法,埋沒良心,殘害忠良,重用奴奸,如蘇聯的史達林和赫魯曉夫、中國明清的歷朝帝皇,是為暴龍型。
這三大類型,也不是互不相干,有的兼AB兩家之長,如凱撒大帝和邱吉爾;有的並AC兩型之毒,如希特拉和毛澤東。A可以與B和C並濟,B和C之間卻難互通,政治家必為其中一科的專家,而大政治家和梟雄,則必兼有A的洗禮,而配以B或C的氣質。

AB合流,如果還加上文學修養和哲學訓練的學問功夫,則名垂青史,如邱吉爾軍校畢業,議會選舉嘗過敗績,但又為研通精澈的歷史學家,自學而成一家之言,精讀過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懂得把歷史的經驗應用於現代,邱學問好,心術不壞,成為文明世界的偉大領袖而流芳。
學習政治技巧,成為「政治人才」,不是靠喃喃自語的空談,三大類型,宗教、歷史、文化,各有不同的方法學(Methodology),就像武術,有空手道、西洋拳、詠春,跟哪一家?想做一個畫家,油畫、水彩、水墨,跟從哪一派?
香港怎樣出「政治人才」?我實在不明白。六十年來香港從來沒有過戰爭,將來即使有,也有中國軍隊代勞,香港人不必入伍服役。香港也沒有成熟而開明的議會民主,因為中國決不准許。然而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香港又要發展一套帶有中國君臣宮廷特色的「循序漸進」的「雜種議會民主」制度。香港的政治環境,ABC都不屬,但在回歸中國文化主流之後,C的遺傳基因即將逐步浮現,英國前殖民地政府十五年過渡匆匆鋪下一點點B的路軌,即將分階段拆除,這個不舊不新、不水不火、不陰不陽、不文明也不野蠻的「逆向發育期」,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在這種環境不知能培養甚麼樣的「政治人才」?可謂曠古未有,中外皆無,如果有的話,倒真值得拭目以觀,端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