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成交過大調整先兆

實戰理論:成交過大調整先兆

大市於上周初受日股拖累而下跌,周四及周五卻強勁反彈,奈何上周五晚美股又大跌213點,相信周一港股又要再下試低位的支持力。
上周筆者已指出,雖然踏入2006年,港股追落後,表現跑贏外圍股市,但由於市場情緒已亢奮,加上成交大幅增加至400多億,將是調整的先兆,故此建議大家考慮減磅。現今的股市分析,其實較從前複雜得多,就以「成交量」這數據為例,傳統的看法是成交要大才能配合升勢,代表後市可持續上升。但筆者在過往亦多次指出,當成交量突然急速增加,而指數水平亦已累積了一定的升幅的話,大成交將是調整的先兆。前一周如是,去年8月中情況也是一樣。
現今市場充斥着衍生工具,對沖活動活躍,成交量再不是簡單地只表達市場的購買力。因為可以對沖,就算成交大、買盤強,也不代表買貨者一定是看好後市,更不代表高價掃入正股的資金是做好倉。換一個角度分析,大成交亦是代表有大盤沽貨,要沽貨的人一定要在市場成交擴大時才可達成目的。當市場資金吸納殆盡,後市便無以為繼,更有甚者,就是一般小投資者都受傳統分析所薰陶,看着成交大增才夠膽蜂擁入市,自然成為接貨對象,就算後市再好,也已經蝕了頭注。總之筆者再次強調,若大市累積升幅已大,而成交突然急升,通常都是短期將近見頂的訊號,在策略上是逐步減持,不要胡亂高追。

低吸首選滙控和黃

在一月份第二周,大市有兩日成交300多億,一日成交400多億,三日合共1100多億,市場的情緒亦頗高漲,結果便是出現調整的情況。當然,日股之下跌只是導火線而已,並非主因。或許有人會問,多與少的標準如何界定,這其實沒有實數,筆者的經驗是,當某幾天的成交突然升上過去半年的平均成交約兩倍或以上,便有危機。就以前周為例,成交一度升上400多億,而過去一段時間的平均成交約為200多億元。若單以藍籌股成交為例,1月10日藍籌股成交為171億元,但過去半年的平均成交為76億元,約為2.25倍。
至於後市方向,筆者暫時仍未改變看好的睇法,主要是中國因素及資金流向仍繼續推動港股向上,短期調整正是入市時機。從技術走勢分析,恒指已於15800點形成短線雙頂,向下支持位約在15300點水平,上下波幅500點,在策略上可候低於15500開始分段吸納。由於下周期指轉倉及結算,相信周初市況會呈現窄幅上落,亦正是吼低位捕捉入市的時機。低吸首選仍是以滙控(005)及和黃(013)為主,滙控的支持位應在128元水平,和黃的入市位約在76-77元。
近日個別零售股藉大市升勢而炒上,市場亦以年假有利零售業作為藉口。其實這只是技術性反彈而已,不宜冒進追入,始終經營環境不利零售業,到了業績公布期之時,此類股份的盈利狀況便會現形。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