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氣持續寒冷,令禽流感散播危機日益深重。世界衞生組織指出,溫度愈低,H5N1病毒生存於鳥糞中的時間愈長。醫生指出,市民必須停止餵飼野鳥,並慎防鳥糞入屋。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則承認,部門人員處理雀屍時可能有鬆懈,已着令加強保護措施。
世衞網站公布最新禽流感疫情報告,指部份水禽可能帶有高致命的H5N1病毒,並隨着其遷徙路線傳播各處。鳥糞是禽流感病毒傳播給人類與其他禽鳥的重要媒介,天氣愈冷,存於鳥糞的病毒生存愈久;H5N1病毒可以在攝氏四度下,存活至少三十五天,即使高達攝氏三十七度,在排泄物樣本中的H5N1病毒也可存活六天。報告又指,病毒可以隨着被鳥糞污染的衣履和汽車隨處散播。
專家籲市民勿餵野鳥
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袁國勇,昨出席一醫學研討會後稱,與九七年在港爆發禽流感時的病毒相比,現時發現的H5N1病毒生存時間較長,須密切留意病毒發展。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成員陳以誠則稱,鳥糞內含有機物及動物細胞,為病毒提供養份。每年一至三月都是流感高峯期,而病毒一向都是特別適應在低溫下滋長。為防禽流感透過雀糞傳播,他呼籲市民停止餵野鳥,「好多人懶善心,成日喺市區餵飼野鴿,咁樣做會助長病毒散播。」他又建議家居附近有野鳥聚集的市民,應在入屋前除鞋,鄉村居民則應勤加清洗露台。
大埔錦山村一隻鵲鴝本月十日死於禽流感,漁農自然護理署九天後才向衞生署通報有雀鳥感染H5N1,被指躭誤時間,袁國勇同意這是「慢咗啲」,但他認為,漁護署撿獲死鳥後,需抽驗發現死鳥地區附近的雀鳥樣本,故拖慢了通報時間。
仍尋找鵲鴝感染源頭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則說,當局仍尋找鵲鴝受感染源頭,雀鳥專家認為這些雀鳥不是飛得很遠,多數在附近的地方出沒,因此專注在發現死鳥處五公里範圍內追查。他承認,本港已一段時間無發現禽流感,工作人員在防範方面,可能有些鬆懈,他已經提醒有關部門要按指引辦事,以及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清理禽鳥屍體時,戴上口罩及手套。他又說,本港有處理禽流感經驗,以及檢疫和監察制度,市民毋須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