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鵲鴝的化驗報告無法證明牠身上的H5N1病毒從何而來,漁護署初步相信元兇是候鳥。但雀鳥專家則懷疑病死的鵲鴝另有感染途徑,包括附近的雞場,甚至質疑該隻鵲鴝未必是野鳥,而是曾經有人飼養的寵物鳥,可能早在雀鳥市場中惹上病毒。
「唔可以針對水禽」
漁護署署理助理署長薛漢宗說,目前仍未確定鵲鴝的感染途徑,但從世界各地的個案及文獻資料推測,鵲鴝最大可能是受來港過冬候鳥感染H5N1。他指出,冬天是候鳥過境的高峯期,目前爆發禽流感的風險比任何時候都要高。
世界自然基金米埔經理楊路年解釋,如果帶病毒候鳥排下糞便,碰巧鵲鴝在那處覓食或休息,的確有可能受感染。但他對漁護署的推測提出異議,他說○三年至今,基金會與香港大學一直緊密合作監察米埔候鳥,至今抽驗了一萬六千個活生候鳥樣本,並未發現有候鳥感染H5N1,「漁護署話係候鳥感染鵲鴝,我覺得好奇怪。」
楊路年懷疑,漁護署撿獲的可能是一隻寵物鳥,由附近居民或農場飼養的,「好難講一定係野鳥定係籠鳥,但係漁護署唔可以淨係針對水禽。」楊路年更提出,人人都說鵲鴝是留鳥,其實純粹是因為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看見鵲鴝,但這種雀鳥並非完全沒有遷徙的活動,有些鵲鴝有可能是從廣東飛來的。
香港觀鳥會成員余日東也有不同意見,「點解唔可以喺家禽身上感染?漁護署應該調查清楚。」他說,鵲鴝是雜食鳥類,昆蟲和果子都是主要食糧,不能排除鵲鴝曾飛到附近雞場,接觸帶有病毒的家禽糞便,因而受感染:「鵲鴝嘅棲息習慣比較地域性,適應咗某個環境之後,通常都唔會飛得好遠,接觸大量水禽嘅可能不大。」他又說,鵲鴝是很普遍的寵物鳥,今次受感染死亡的鵲鴝可能是主人放生或走失,牠在雀鳥市場中受感染也不足為奇。
小心照顧鳥籠衞生
鵲鴝成為禽流感的犧牲品,未知會否引發寵物主人棄養鵲鴝甚至其他雀鳥的浪潮。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發言人說,家居寵物鳥本身並非禽流感的高危動物,因為住宅的感染途徑不多。愛協呼籲雀鳥主人小心照顧個人及鳥籠衞生,盡量避免把鳥籠放置於露台。發言人特別強調,有人把鵲鴝作鬥鳥戲玩,這不僅是不人道行為,也會令雀鳥病毒交叉感染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