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普選概念浪費時間

討論普選概念浪費時間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普選是普及和平等的選舉,是「一人一票」,是每一個人都有投票權利,而每一票的價值應該相同。這是簡單的道理,是過去幾百年間就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摸索而達致的普選文化中的共同認識。
當然,上述道理是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在現實情況下,有一些因素可能左右其實現。或許可以說,在世界上難以找到一個能百分百體現普選原則的政治制度,但這是現實與原則的偏離,不能因此扭曲演繹對原則的理解。
策略發展委員會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準備用半年時間「探討」普選的概念,其中一個考慮就是世界上不少以普選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也有偏離「一人一票」的設計。這是費時失事。

策發會轉移視線

世界各地政治制度偏離「一人一票」普選的成份,都是因應當地現實情況,出現了理想和現實的妥協。每個地方的現實情況都不同,所以不會有一些普世共認的「偏離」「一人一票」普選制度,而又被接納為符合普選原則的安排。探索這樣的概念,不是費時失事又是甚麼?
《基本法》規定香港政制發展以普選為最終目標,確認了普世文化中的民主理想。問題只是甚麼時候實現,所以政改的關鍵問題應是時間表問題,而非概念問題。時間表的設計正是要考慮香港現實情況,這也是《基本法》定下的另一個要求:實際情況、循序漸進。
如果有人認為,按實際情況,香港到二○四七年都未有條件實現普選,那麼請他們明確說明,而不是用討論概念來轉移視線。

反對理由不清楚

但到目前為止,為甚麼沒有人有勇氣說香港到二○四七年都沒有條件實現普選?很簡單,這樣做是公然藐視《基本法》制訂者的智慧。此外,認為普選難以盡早推行的人,也應該講清楚甚麼現實情況是妨礙因素。但他們一般都含糊其詞,因為現實情況多是既得利益集團戀棧權力,很難理直氣壯地作為反對普選的理由。因此,反對者掀起所謂普選概念的討論。其實大家心裏明白,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
反對普選的主要力量不外乎兩個,一是中央政府。它害怕普選會選出不受控制的特區政府,其實中央政府對特首候選人有實質任免權,所以上述情況不會出現。

商界想保住利益

問題只會是,普選可能產生一個香港人支持,但中央不接受的特首。不過若中央的框框太緊,港人或會選出他們認為中央應該接受的人,但中央並不這樣想,就會出現中央與特區對立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央是否應反思為何與港人如斯脫節?為何不對港人的選擇有更大的信任?
反對普選的另一主要力量是部份商界人士,他們害怕普選產生一個不照顧他們利益的特首。其實《基本法》對香港的經濟制度和公共財政有詳盡規定,無論屬甚麼意識形態的特區政府,都只能在這個框框內施政,資本主義制度已有非常牢固的憲制保障。
既得利益者難免想保住利益,香港是和平社會,市民願意與他們談判。他們希望得到甚麼,大可開價,但不能永遠用制度做「人質」,把它視為可以不斷開發利益的金礦。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普選總有一天在香港、在中國大地實現。拖延只會積聚社會矛盾,非香港之福,更非中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