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成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說,檢討不是針對香港電台,它只是公共廣播的其中一環。
除了香港電台,香港還有其他的公共廣播嗎?並沒有。既如此,強調不是針對港台,那是針對哪一家呢?特區政府何必「此地無銀三百両」?又何必矯情、虛偽到人人都看得出來呢?乾脆清清楚楚地表明,就是針對港台的角色作檢討,這樣至少不會使人覺得動機不光明。
新任公共廣播檢討委員會主席的黃應士說,委員會是以宏觀角度,檢討公共廣播。既然是宏觀探討,何以不邀請國際上較成功的公營廣播機構如英國的BBC、日本的NHK中有經驗的人士參加?既然是宏觀探討,何以又不讓香港唯一的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的人員參與?黃應士說是避免「利益衝突」,但既是宏觀探討,又何來「利益衝突」?
因此,怎麼解釋都講不過去,何不直白說,委員會就是要對港台的角色作檢討呢?
港台的角色,無非是分經濟與政治兩個層次。曾蔭權在參選特首前曾表示不喜歡港台播賽馬及搞十大中文金曲的節目,意思是不應與民營廣播爭利。但眾所周知,港台的最大開支在於製作電視節目,而港台自己並無電視頻道,它的電視節目都附着在其他電視台播映,說這是與民爭利又是從何說起?
回歸後,若沒有徐四民的「陰陽怪氣」論,董特首的「低趣味」論,若沒有針對鄭安國對「兩國論」的解釋以及張敏儀的被調職,講要探討港台的經濟地位,那麼也許還會有些人相信。經過八年連續因政治問題「修理」港台的風波,現在講這些「題外話」都不會有人相信了。打開天窗說亮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的成立目的,不就是要檢討香港電台的政治角色嗎?
有人認為,九七前,港台與港英政府關係良好,對政府施政多是「小罵大幫忙」,九七後一些親中及親政府人士,就覺得港台對政府是「小幫忙大罵」了。
若港台真是給親中人士這種感覺,那麼不勞委員會開會檢討,筆者也可以直接說出此中原因:一,是港台主事者及編輯人員,在比如新聞自由之類的價值觀上與港英政府較近,而與親中方那一制的特區主腦的價值觀距離較遠;二,港英時代政府並沒有像回歸後的特區政府那樣,施政連番失誤,因此要罵也罵不起來;三,港台對特區政府其實沒有「大罵」,但即使小罵,被罵者就像阿Q忌諱別人說他的癩痢頭似的,特別敏感。
應該檢討的不是港台,而是特區政府和親中人士,為甚麼就不能把批評視作進步的動力?為甚麼不能聞過則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