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民都在勤學英語,與國際接軌了,香港還那麼落後,叫人很窩心。
中國一家三星酒店餐廳的菜牌,中英並列,以簡體字,北方土話結合中國式思維,「干」炒牛河,譯為Fuxktofrythecowriver,因大陸簡體,一個「干」字,與「幹」字相通,一時成為國際美談。
譯得出色,但也有不夠科學的差不多先生成份:Cow是母牛,干炒牛河,沒嚴格規定只准幹母牛的肉,公牛和牛仔都可以平等地幹,因此為求精確,中國以男權為上,排列次序,干炒牛河全名應為Fuxktofrythebull,coworoxriver。
同一餐牌,還有許多樣菜的英譯也很令人感動:
上湯雲吞:TopSoupCloudSwallows
日式海鮮湯烏冬:Blackwinterintypeseafoodsoupinday
西式炒飯:Westernfashionfriedrice
豬扒湯麵:Thepigpicksthenoodlesoup(註:「扒手」叫Pickpocket)
黑椒牛柳絲炒意粉:Theblackcowsilkfriestheideapowder
三絲湯意粉:Threesilksoupideapowder
餘此類推,如果還有蘭州刀削「面」,英譯應為OrchidZhouknifecutface。
如果還有「干」燒伊「面」呢?這一句洋人看來比較易懂:Fuxkburnherface,因為「伊」,中國古文泛指女性: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巴金魯迅一類的中國新文學作品,也有類似「伊底眼睛,像一翦淡淡底流水」之類的句子。
至於「幹」,也就是所謂的Fuxk,這回事情,怎樣會燒掉她的臉孔的,是因為太過劇烈,嬌喘而臉泛紅暈,看上去就像火燒的詩意譬喻,還是SM玩滴蠟而炙燒傷了,則可由觀眾按不同的教育和品味自行領會。
隨着中國國力的和平崛起,漢語主導世界,甚至有一天幹倒英語,是很自然的事。英文漢譯,不一定要拘泥英文文法,漢式的逐字對號入座,一百多年前當華工去金山當苦力時就有了,例如「好久不見」,今天叫Longtimenosee,已經成為英語世界正常的講法。
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英文名Drink,eat,man,woman,也譯得很好,深得美國人對唐人街菜牌印象的神髓。在香港,「愛國愛港」稱為LoveChina,LoveHongKong,南丫島也逐漸有許多鬼佬接受了。
什麼時候連漢字人名也可以直譯,令外國人了解華人取名的含意?英譯《紅樓夢》,就曾把黛玉直譯為Jade。譬如陶傑,叫Potteryhero,溫家寶,叫Warmhomedarling也很好,還有馬師曾,叫做HorseteacherDonald—因為在香港,「曾」就是「當奴」的同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