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時湊熱鬧去看《哈利波特之火盃的考驗》,朋友都是中年人,坐在我兩旁的都入睡了,我不怪電影,也不怪觀眾,四、五十歲來看十四、五歲的情懷嘛,還擔心聖誕舞會找誰做舞伴的日子,對於情場老手很難產生共鳴。
散場時,有朋友埋怨,「下一集,不要再請我來看。」我安慰他們:「到第七集哈利長大成人,說不定有接吻鏡頭了。」
觀眾跟着一套戲的主角成長,其實這例子不多,近期的就是《BuffytheVampireSlayer》,是由高中到大學的,一年升一班,女主角Buffy由青春做到老,而《哈利波特》則是整個中學階段,以上形式的故事對於追隨的觀眾影響的深遠是被忽略的。
BBC新聞報道一個十五歲的摩爾多瓦少女SandraLuchian因為在家鄉找不到《哈利波特》,而家中又不能負擔郵購一本,所以她就問朋友找了一本《HarryPotterandtheHalf-BloodPrince》,把六百零七頁的內容原原本本的手抄一次,然後放在自己的藏書中。
忽然想起小時候追看的《老夫子》和《叮噹》(多啦A夢),但當中的人物都不會長大,而哈利則較接近真實。大家都在等第七集的面世,等看結局。這個結局樂觀還是悲觀,會影響很多哈利追隨者的人生觀,但願不要出現傳說中叮噹那個自閉症兒童妄想狂的結局,一定被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