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普羅大眾的娛樂選擇不多,連環圖是平價娛樂的恩物。那時還有漫畫報《金報》和《生報》。筆者一天早上替大哥買《金報》後到茶餐廳吃早餐歎連環圖之際,給小學訓導主任撞個正,筆者當然扮時運高——「睇佢唔到」。下午回到學校,就立即被班主任捉住訓話,苦口婆心的勸筆者戒看暴力連環圖,小學生那敢反駁,只是筆者冥頑不靈,漫畫連環圖仍長伴左右。
上一代的香港人對連環圖有很多偏見,他們眼中的港產連環圖不是暴力、色情,就是品味低俗。無錯,「龍虎門」的確暴力,可以說十分巿井,但故事「邪不能勝正」,簡單過三色台「金枝慾孽」正邪難分喎!甘小文的《太公報》是俗氣,但抵死好笑雋永過王晶,是「無厘頭」始祖。只可惜,港產連環圖黃金時代隨着「中華英雄」的失落而完結,到現在故事還圍繞着武打、黑社會等題材,點吸引到新一輩讀者?
筆者還是小時候的老樣子,有時間就看漫畫,品種都幾濫,不過現在看的大多是日本漫畫。平心而論,日本漫畫的故事比荷李活電影有深度得多,題材廣泛、分門別類:有青春、少女、科幻、歷史、神話、勵志、運動、戰爭、恐怖、俠義等,難以盡錄,而且半世紀以來各個類別都成就了經典作品,經典的背後,有畫功出眾想像力豐富的漫畫作者、肯做research的編劇、完善制度和有識見的出版社,以及上億日本漫畫讀者那麼龐大的巿場推動力。
深層矛盾
舉一些例子,筆者最近看了兩部短篇漫畫,皆透過專業去描寫社會現況,一本為鈴木溫的「少年犯罪事件簿」,以日本檢事所的案件看少年犯背後的心理及社會問題,律師作漫畫的「監修」,令故事非常有層次和說服力。另一本外昌也的「驚天感染」講述日本爆發新病毒感染,威力尤勝伊波拉,感染情況就近乎香港SARS一役,當中處理病人及研究病毒之畫面相當寫實,也是由於有醫學顧問作「監修」,令真實感加強。由此可見,日本漫畫的創意並非單單依賴漫畫家,乃是不同專業的協作和充份的資料搜集去講述故事,令人信服。
有朋友問筆者為何香港沒有日本那麼多出色的漫畫作品,答案很明顯——香港巿場窄、老闆目光短、欠缺多元化的創作人才。誠然,其他行業面對的「深層矛盾」也不過如此。
鄭志明
設計師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