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殖民主的心態

新殖民主的心態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香港特首的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觸礁後,中共一方面把失敗的責任推給泛民主派,指摘他們阻撓了香港的民主發展;同時又用分化手法,企圖製造一個「沉默多數」的香港市民和「少數」搞事分子對立的假象。不過,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矛盾是中方和港人的思想差距。

中共關注控制問題

七十年代初,毛周身邊的紅人唐聞生的父親唐明照,被派到聯合國擔任副秘書長,主管託管理事會的業務。
託管理事會是個冷衙門,因為世界上剩下的殖民地寥寥無幾。唐明照曾自嘲他自己是「官大權小後台硬」。當時聯合國在「非殖民化」的方針下,曾擬定了剩餘殖民地的名單,英國將香港列入名單,唐負責與英交涉,迫使英國把香港從名單上剔除。
此後在聯合國的文件上,香港既非殖民地,也非國別單元。不是殖民地就不能按照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方針,實施一套「憲政發展」程式(從組織政黨、制憲、公投而建國)。不是國別單元,最後就要由中英協定來決定香港的未來地位。
對中共來說,最理想的辦法當然是由中共來扮演三十年前港英的角色。「一國兩制」是為了避免中共接收香港後出現恐慌騷亂,影響「金雞蛋」地位的不得已作法。
麻煩的是,八十年代開始,港英就在香港實施了憲政發展的初步步驟,九十年代初英方公布實施「香港人權法案」,藉此修改了以往的一些嚴苛法例,如公安條例。港督彭定康又提出立法局直選的政改方案。
在中英爭拗中,中共表面上凸出國家主權問題,實質上卻是控制問題。如果有人認為,由中共行使主權,就會賜予港人同樣的或更多的權利,那恐怕是一個誤會。從人大常委會後來剔除了「香港人權法案」,以及中方決定九七後立法會「另起爐灶」來看,港人的民權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

政治上「以我為主」

董建華在候任期間,曾表態支持還原公安和社團條例中的惡法,他在任期內也打算進行二十三條立法,限制港人的權利,可見中共始終着眼於增加控制而非減少控制。現在曾特首與中方商議後提出的牛步政改,只是進一步證明中共拖延的意圖。中共關切的不是港人的民權,而是他的控制。中共擔心雙普選的不確定因素會令北京對香港失控。
至此,鄧小平「一國兩制」政策的含義也就很清楚了。香港保持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只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政治上要「以我為主」,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即使實行普選,也要「循序漸進」,最好一直拖下去。港人若要求訂出普選時間表,就是犯了「以我為主」的大忌。
這種新殖民主的恩賜心態,是讓港人難以下咽的。就「憲政發展」來說,單是受港人歡迎的「人權法案」被中共廢止,就可說明中共對香港的表現比老殖民主差很多。「一國兩制」如果連香港都「垂範」不了,又如何「垂範」台灣呢?

調整中共思想偏差

中共把一切矛盾推給民主派,推到捕風捉影的各種稻草人頭上,不厭其煩地要求港人愛國。殊不知現代的國族不僅靠血緣、族群來維繫,更需建立在公民權責觀念的基礎上。在這方面,港人作為公民所須具備的法治、權責與公民道德觀念,不但已經成熟,而且也是禁得起考驗的。普選也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民意。
曾特首不是一個沒腦筋的人,難道他不明白嗎?但他卻向香港媒體表示,香港的政黨政治尚不成熟,不能應付雙普選的局面。這樣的話他自己相信嗎?他自己若不相信,又如何要別人相信?
港人沒有理由不維護自己的公民權責,真正必須調整的是中共的思想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