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望:外圍不濟港股強勢

遠觀近望:外圍不濟港股強勢

油價升至去年9月以來新高,加上企業盈利未符理想,美股繼年初連升8日後,連跌3日。周二收市後,多間重磅科技股公布較差的業績,盤後價皆急跌,利淡氣氛籠罩下,美股仍有壓力。
日股昨日一度急跌逾700點,最後更因交易所未能負荷太大的成交量而需要提早收市,收市跌幅雖然收窄,但亦再跌464點,三日內共跌逾千點,可算是一場小股災。
受到亞太區股市再度急跌影響,港股15500點終不保,一度低見15376點,已補回一次較早時的上升裂口,恒指收15481點,跌94點,如以跌幅計,已是區內最小,反映港股仍處於強勢,短期會於15350點至15600點間徘徊。
日前港交所董事局在會議上,開始就推行第二階段收窄買賣差價計劃進行商討。在討論是否推行第二階段前,筆者不妨先跟大家回顧第一階段的成效及影響。

收窄差價不利短炒

第一階段收窄買賣差價計劃推行近半年以來,港股成交量的確有所增加,但未有證據證明是因收窄買賣差價而起,整體上亦未帶來負面影響,主要原因是投資者短線炒賣大價股的始終不多,故無論對經紀或客戶的影響皆不大。
至於第二階段推行,由於覆蓋範圍較廣,如收窄2至30元股份的差價,此乃短炒者較喜愛買賣的股份類別,故此影響應較第一階段為大。因為對這些投機者來說,以往股價只要升一格(如0.025元)便能獲利,但若收窄價位至0.005元,要獲利則該股必須上升5格,令他們較以前更難「搵食」,相信會影響他們的買賣意欲,亦間接影響經紀們的收入。故此,港交所方面在致力提高股份買賣流通量之後,亦應考慮部份經紀及投資者的需要。
連敬涵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連敬涵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