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信不過管不了的政府

盡論中國:信不過管不了的政府

鬧油荒時,政府說國內天然氣很充足,不用怕;現在,鬧氣荒了,政府又說農曆新年期間會保證供應,價格不會再漲上去。只是,從二○○三年第一次鬧氣荒到現在,液化石油氣的價錢一漲再漲,○四年七月至八月更是連加四次價,當年的國慶節也照加如儀。

企業左右逢源 百姓受罪

油荒、氣荒問題的癥結,大家都很清楚:那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頭,在同中央討價還價;那是經濟體制徘徊於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間的掙扎。內地每年的石油氣銷量高達三千萬噸左右,如果以近日的「碼頭價」每噸七千五百元計,市場總值超過二千億元。
政府、企業為爭奪定價權屢屢展開肉搏。早前已有消息說,如果每立方米天然氣漲價九角三分,氣田就能「變」出數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何來氣荒之虞?
問題是,政府一邊壓石油巨頭的價,一邊又變相鼓勵他們提高價格。百姓批評油價、氣價太高時,政府說要實行市場經濟;百姓批評壟斷時,政府說要做大做強企業。結果,左右逢源的是企業,左右受罪的是百姓。

兩會只顧換人 不理氣價

是企業就要賺錢,似乎天經地義,哪怕經營的是公共事業。但是,公共事業賺多少為宜,總要有個譜。要管企業的是政府,但誰來管政府呢?
今次華南地區石油氣漲價風,還有一個大異往年的特點。各省市正陸續召開一年一度的政協、人大「兩會」,這是以往政府在涉及民生重大事務時往往會特別謹慎的時刻,以免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箭靶。但是,廣東省恰恰在這個時刻取消了石油氣的呼籲價,讓價格一日一漲,而來自「兩會」的反對聲音幾乎弱不可聞。
今年各地的「兩會」,不乏有副省長、人大副主任、政協主席的更換,但有幾個人關心呢?連選鄉長、區長都沒權,怎麼會去關心選省長呢?倒不如關心一下明日的石油氣在哪裏。
要一個人民信不過、管不了的政府,替人民去管牟利為天性的企業,不如去與虎謀皮吧!
李平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