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1980年代末期解體,讓投資者得以進入這個資源豐富、勞動人口教育良好的地區。雖然該地區與西方國家只是一「幕」之隔,但解體前後的景象卻完全不同。解體造成了商店空置、食品短缺、貧困嚴重化等問題,新共產主義制度並不能提供激勵,使人民難以擺脫貧困,令當地的經濟發展一度走向沒落。
幸好蘇聯長期的衰弱,並沒有令當地人民放棄,反之更加發奮圖強,比有工會保護的西方工人更勤奮、工作更長的時間,以爭取經濟成功發展,而這正好為外國製造商提供機會,得以打入這個數十年來一直缺乏西方產品的市場。
封閉市場漸開放
從封閉的共產主義經濟邁向開放市場,當中不乏價格扭曲,甚至出現寡頭壟斷的現象。當年俄羅斯一噸油與一包香煙的價格竟然都是30盧布,可說是物價脫節的最佳例證,亦惹來激烈的民憤。但解放對於西方公司及投資者而言,就等於提供千載難逢的良機,讓他們得以廉價收購企業及購買天然資源等商品。
當年西方消費品在前蘇聯陣營國的滲透率微不足道,但目前情況已大大改善,當地的流動電話普及率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一段距離,但單從1994年每100人只擁有0.02部流動電話發展至2004年每100人擁有51.61部流動電話的快速增長來看,已與西方國家不相上下,汽車擁有量亦急速增長,消費主義陸續取代過去的意識形態。
天然資源蘊藏厚
儘管經濟自由化及歐盟東擴一直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但現時的商品牛市亦為該國經濟帶來增長及穩定發展,使其在新興歐洲國家中佔一重要席位。早前俄羅斯與烏克蘭就有關天然氣售價的爭議,雖然已暫告一段落,但俄羅斯成功利用天然氣供應向烏克蘭還以顏色,也提醒各國領袖,作為全球最大天然氣供應國及第二大產油國的俄羅斯,與昔日的蘇聯已不可同日而語。
憑着過去5年石油貿易為國庫帶來的5000億美元進帳,俄羅斯得以實現連續8年的經濟增長,經常帳盈餘創下950億美元紀錄,預算盈餘亦超出國內生產總值的5%。除此之外,海外直接投資額由2004年的49億美元暴升至2005年首3季的185億美元,佔去國內生產總值的3.5%,亦可見投資者對這個市場的趨之若鶩。
經濟強勁消費旺
在經濟強勁增長的情況下,加上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俄羅斯出現前所未有的消費景氣,反映當地行業不斷向金融投資者開放後,開始發展多元經濟,不再只是倚靠天然資源的儲備。與此同時,油價預期仍會遠高於預算的每桶35美元,當局亦利用此財富鞏固國家經濟,總統普京甚至在其施政報告中表示,會加強教育及增加醫療等社會經費,顯示政府對本土經濟發展的信心。
過去10年,俄羅斯市場投資並非一帆風順。儘管如此,該地區對整個新興歐洲而言,仍然提供了十分驕人的長線回報。區內目前雖然仍以俄羅斯市場為主,但其他國家的實力亦不容忽視,例如土耳其自2004年起已展開加入歐盟的談判、匈牙利的銀行業亦受惠於穩定的經濟而蓬勃發展,因此有理由相信,長線投資者必能分享區內的經濟成果。
美林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