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府準備由「唐唐」主持財政預算案「派糖」儀式,可能宣布減稅,令八年來給「八萬五」整肅得奄奄一息的中產階級有所喘息。
一面減免中產的薪俸稅,另一方面,則應開源拓展新稅收,否則醫療教育,在在需財,錢從何來?「消費稅」同步徵收,絕對可行,勿再議而不決,應在三月財政預算案中與減稅一起公布。
稱為「消費稅」而不是「銷售稅」,正是謀求社會公義。白米、牙膏、廁紙,屬柴米油鹽的必需品,為中下階層衣食住行基本所繫,不應徵稅。名牌手袋、高爾夫球棒、路易十三拔蘭地、魚翅、平治汽車、珠寶鑽石手表、山頂豪宅等,則屬非理性的消費品,不但要徵稅,而且愈重稅愈好。
還有桑拿、揼骨、按摩、包二奶等中國人社會沉溺迷戀的物慾享樂活動,屬於「皮肉性消費」範圍,更應收稅,也是愈重稅愈好。
相反,如欲推行「知識型經濟」,獎勵讀書及學好英文,則出版業應該免稅,二樓書店經營者也應免稅,英文書店如辰衝、葉一堂者,除了免稅,還應該考慮由政府補貼水電差餉一年,以鼓勵更多品味文化和英語消費經營者投入市場,加強香港人品味和知識的國際化。
稅項不但是政府手中的經濟槓桿,更是政治與文化的籌碼,不但增進庫房收益,還可同時有激濁揚清之效。例如,社會人慾橫流,億萬富豪流行照顧女明星,一方斥資照顧,另一方則明明沒有新片拍,又無劇集開,可以無端端由天水圍一下子寵升到紅灣半島住豪宅。此一過程,受惠的一方,如果不必向政府交付「照顧稅」,則少女個個渴望受「包」,不必讀書進修,何以向青少年端正道德風氣?
又例如,特府明知社會英語水準低落,與其搞甚麼「職業英語進修」,為何不能把減稅與學英語一同綑綁?凡在職人士如的士司機、教師、導遊、營業員、夜總會媽媽生等,考取由英國文化協會認可之英文基準試合格,即可獲得減稅,成績愈優異,減稅愈多,單身或低薪未能列入稅網者,則每年有獎金可領,利字當頭,重賞之下,全民發憤,包管三年之後,香港人的英文水準超越英國本土,連牛頭角師奶的一口英語會話的口音,也純正過英女皇。
中國紅星章子怡,近年的英語進步神速,《藝伎回憶錄》的對白,文法比古德明準確,口音則勝過劉家傑,因為荷李活有新片開拍,美金片酬豐厚,美國市場是財源所在,不然,章子怡為甚麼不學講海陸豐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