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4季,有銀行就香港人的退休安排做了一份調查,結果發現,超過80%的受訪者擔心自己的強積金戶口不足夠退休所需,有的甚至擔心未能達到目標金額的50%。由此可見,市民對退休安排的意識愈來愈強。另外,在同一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平均目標退休金額大約需要500萬元,而月入達2萬元或以上的,其目標金額更高達700萬元。這正正解釋了為何大部份受訪者都擔心強積金金額不足夠應付退休所需。
兩項因素需要考慮
筆者先不談究竟退休金額需要多少才足夠,始終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要求,但究竟現時的強積金是否真的能滿足打工仔將來的需要呢?
根據積金局最新的資料顯示,現時香港強積金累積已經超過1400億元,這尚未計入其他私人的退休金計劃,而按人均計算,每一位強積金戶口持有人,現時戶口的平均值也達到6萬港元,相信隨着強積金的供款不斷增加,這個數字將會愈滾愈大。但讀者也清楚,強積金並不等同一般的存款,成立強積金的目的,除了鼓勵市民儲蓄外,也希望在將來能為打工一族帶來生活保障。所以,如果要談究竟強積金是否真的能滿足將來需要時,我們需要考慮兩項因素:第一是供款是否足夠;第二是積金的增長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
第一項因素很容易解答,因為每月強制性部份的供款最多只是2000元,如果該供款人每月開支高的話,這2000元當然不足夠,那麼他便有需要額外增加自願性供款於強積金戶口或另設一個退休金儲蓄計劃,來補足和應付未來所需。
至於第二個考慮因素就是資產增值的問題。筆者從某一積金服務供應商最新的表現概覽中發現,該強積金由2000年成立至今,大部份時間都錄得升幅,其中當然以股票基金的表現最佳,保本基金及保證回報基金就只有約1%的回報,比較差強人意。
平均成本法好處多
另外,因為該積金供應商把基金表現以兩種方式(分別是累積回報及平均成本法回報)表達出來,增長基金及平衡基金自成立至今的累積回報只有4%及7.7%,但平均成本法的回報反而是35.7%及26.8%,這也解釋了平均成本法在長線、波動市時投資的好處。所以筆者認為,供款人在考慮增長的問題時,除了要考慮風險取向外,也要考慮所選工具的增長潛力是否足夠。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