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愛吃零食、薯條等垃圾食物,飲食不均衡,不但會「吹脹」身體變癡肥,更會導致老人癡呆、抑鬱、緊張等精神病。英國科學家在研究過去半世紀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之後,發表報告指出,現代人多吃垃圾食物,少吃魚類和蔬菜,加上現代耕種方法令食物脂肪含量和農藥增加,令現代人精神病個案大幅增加。
英國精神健康基金(MentalHealthFoundation)和關注食物組織Sustain,昨天分別發表了兩份報告,都是指出飲食習慣可致精神病。雖然,研究是針對英國人半世紀飲食習慣變化,但在飲食習慣日趨西化的香港,同樣具有參考的價值。
香港人飲食日趨西化
英國精神健康基金的研究指出,英國人過去六十年間吃菜吃魚都少了,蔬菜消耗量大減了三成四,現時只有三成男、一成五女每天會吃至少五份蔬菜和生果,吃魚量比六十年前減少五成九。
由於港人飲食日趨西化,飯餐同樣多肉少菜。香港衞生署去年六月公布研究指出,在二千多名年齡由十八至六十四歲的被訪者中,雖然有八成四人每天吃蔬菜,五成六人每天吃水果,但只有一成八人每天吃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達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標準。
不過,據英國精神健康基金的研究指出,現代人飲食不均,多吃垃圾食物,少吃蔬果和魚類,以致脂肪、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量不足,會直接引發各種精神病,包括老人癡呆症、抑鬱、躁狂症緊張、腦海一片空白、精神委靡、幹勁不足等。
現代農耕方法也令現代人飲食營養失衡。研究指出,現代種蔬菜會使用農藥以提高產量,也會改變動物的脂肪比例令肉質更佳,結果令農藥增加,也令脂肪、維他命和礦物質大大減少,引發精神病。譬如,飲食中少了維他命B3和B6、Omega-3脂肪酸等,就容易造成抑鬱;少了維他命B5、B6、B12等,會記性差;少了葉酸和鎂,會容易焦慮。
英漢改變飲食醫好病
Sustain主席蘭治說:「制訂食物政策的人完全忽略了食物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如果我們不提出研究和改變農耕養魚方法,我們無法防止與精神病有關疾病的出現。」
英國精神健康基金負責人麥卡洛克呼籲當局關注市民飲食習慣,他指出一個人患上精神病與生物、精神和環境因素都有關係,但飲食應該是防止患上精神病的重要一環。他說:「精神病院每周要花一千英鎊(約一萬四千港元)來照顧一名精神病患者,優質的食物成本有多高?我們只需要有對腦袋有益的學校膳食,以及對腦袋有益的醫院膳食就可以。」
飲食習慣與精神病有關,從英國人麥克萊恩身上得到證明。麥克萊恩有躁狂症,他爸爸得知營養和精神病有關後,就與他前往倫敦一間用改善營養治療精神病的醫療中心診治,改變了飲食習慣,結果他病情好轉了。
「我過去經常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便宜,我也很少吃生果和蔬菜。」改變了飲食習慣的麥克萊恩說:「我現在覺得自己充滿了活力和自信,我現在睡得很好,也不用吃抗精神病藥物,只需吃令我情緒穩定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