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進入競賽階段,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以至印度,都力爭派人上太空比拼國力。上天下地,日本科學家研製出最先進深海探測船「地球」(Chikyu)號,於昨天出航,要鑽入海床以下七公里的地心,要「鑽探」出地震淵源以至地心裏面是否有生物,目的是要從地心「鑽研」出科學新領域。
探索地球地心的計劃,由日本、美國、南韓、中國及歐洲多國合資研製近五年,當中日本出錢出力最多。地球號造價約四十八億一千多萬港元,歷時差不多五年製成,至去年七月才移交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
生命能量應來自地心
鑽地能力最強的並非地球號,而是俄羅斯的KolaWell,能鑽地十二公里,但由於耐熱程度低,不能穿越地殼。地球號採用最新深海挖掘技術,能鑽到地球外殼和內殼之間的界線,深入海床底下七公里鑽探地心,科學價值遠超KolaWell。
地球號設備先進,傳統鑽探管之外,另外套上粗管,再透過粗管輸入冷水,令鑽探管保持低溫,不會因摩擦過熱熔化,大大增加挖掘深度;它還可將數千年不斷湧出地面的地幔(Mantle,由岩漿組成的岩石),透過一個一點五米長、十五厘米寬的圓筒運上船研究。
有助更準確預測地震
「二十世紀探究的問題,全和物質起源、宇宙有關,但來到二十一世紀,我們就應該探究最基本的問題──生命的來源。」計劃總監平淺彥相信,生命首先在地殼底下出現,又指引發生命的能量,應該來自地心而非太陽,因此地底深層的地幔,就是研究生命之源的重要材料。
地球號用途多,除了研究生物學,還有助預測地震。只要航行到大陸板塊重叠處,透過鑽探管將地震感應器,放入地殼深層,預測地震就能更快更準,日本和鄰近東南亞地震帶就可及早預防。
日本的「阿波羅任務」
地球號也能收集大量珍貴的地震、火山、地理、環境和氣象學資料,利用深層石質樣本,重建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尤其可研究南北極冰冠下地段,解開極地磁場經常變化之謎。
地球號昨天開始出航,駛往名古屋離岸二百公里的南海海槽鑽探,這裏海面距海床僅二點五公里,更易鑽至地幔。首席工程師山本清孝義無反顧說:「我們可能在攝氏二百度高溫下鑽探……達成目標前當然會遭遇失敗,但這是日本的『阿波羅任務』。」
英國《泰晤士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