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貨櫃港失一哥地位

本港貨櫃港失一哥地位

【本報訊】政府昨日公布,05年本港貨櫃總吞吐量達2242.7萬個標準箱,增幅只有2%,較04年增長7.5%遜色。另方面,香港保持了6年全球第一貨櫃港地位亦不保,遭新加坡取代。星洲去年處理超過2312萬個標準箱,增長逾8%。
本港碼頭近年除面對深圳及上海碼頭的挑戰,亦被新加坡碼頭迎頭趕上,去年從澳洲、中東及印尼等地往來新加坡的貨量有增無減,反觀香港碼頭吞吐量增長不斷放緩。
單是葵涌碼頭,去年吞吐量是1428.4萬個標準箱,只增長6.4%(04年增幅是11.2%),中流作業及內河碼頭的吞吐量更轉為下跌4.9%。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預期,從華南直接來港的貨量可能逐漸減少,幸而歐美市場需求仍然殷切,華南地區整體的出入口貨量持續上升,香港仍會受惠。他預期,今年香港貨櫃吞吐量保持現水平,無甚增長。

中流作業前景悲觀

中流作業的業內人士卻對前景感悲觀,原因是船公司逐步傾向使用可載萬箱以上的貨船,中流作業根本無法處理這類貨船的貨櫃,加上內地碼頭帶來激烈競爭。他預期今年貨量繼續減少。
葵涌碼頭中,九倉(004)旗下現代貨箱的表現尚算理想,全年處理505萬個標準箱,增長16%,主要由躉船及轉口貨量增長帶動。
中遠太平洋(1199)有份投資的中遠──國際碼頭共處理184萬個標準箱,升8.5%。
中遠太平洋同日公布,旗下15個碼頭去年總吞吐量是2607.9萬個標準箱,增加16.2%。深圳鹽田的吞吐量最大,達735.6萬個標準箱,上升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