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聽到滾球互相碰撞的「噠噠」聲外,草地滾球的比賽近乎異常寂靜。可是,在沉靜的深層,卻是一場「腦交戰」;而運用智謀所帶來的滿足感,吸引了一群本地學生參與,化身成新一代的「草滾青年」。文:許樂暉圖:陳亮華
五顏六色、大小不同的滾球在草地上,猶如棋盤一樣星羅棋布,這運動所需的智謀及運籌帷幄能力,吸引了一群青少年參與。「比賽期間要估計對手投球路向,又要顧及草地質素對投球力度的影響,又要思考進攻策略;加上一場比賽動輒要兩小時,對自己的耐力是一大考驗。」○五年香港草地滾球銀禧賽女子單人賽亞軍,現年十七歲的楊景欣說。
鬥智鬥力尋找樂趣
運動講策略,草地滾球的戰術就是「戒急用忍」,這種有名無實的「戰術」,卻使這群香港草滾青年軍繼續醉心於這門「阿伯玩意」。就讀專教院、只有二十歲但已有十年「波齡」的陳健馳表示:「玩滾球時不光是靠大力把球投出,更需要運用智力去擊退對手。一些求勝心切的玩家,一開始就堵塞對方路線,那對方便會用球把你的撞離目標取勝。這如下棋一樣,每一步也是布局,這就是滾球的樂趣。」陳健馳補充的說:「這運動需要的高度集中力及策略,也影響到自己的處事方法,由以前的急躁,變至現在的三思而行;從前較沉默,現在開朗多了,漸懂得品味人生。」
成績佳可成港隊成員
據香港草地滾球青年軍教練陳偉生表示,打草滾有成績,最少也需時十年訓練。所以他們長久培養耐性,久而久之變作成熟穩重的人。「集中力及耐性比以前佳,讀書不會心散,這可說是滾球帶給我最大好處。」就讀聖保祿中學中三的陳曦彤說。
由於現在的香港草地滾球不設青年聯賽,故他們要跟成年人同場較技,比賽平均一星期一次,在全港的八個政府草地滾球場上演。當這群青年軍年滿二十五歲後,成績優秀者可參加選拔賽或經推薦晉身港隊。
知多啲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所載,草地滾球早在五千年前在埃及已出現。這門運動過往被視為「阿伯玩意」及中產專利,乃因最初它在香港興起時,多數是名門望族參加,試問沒有一定的身家財產,又怎付得起動輒數十萬元的入會費?故參加者多是中年人。而且比賽在私人會所舉行,普羅大眾接觸較難。
點玩法?
球員站在賽道上墊子發出目標球,雙方球員輪流發出滾球去接近目標球。每局比賽結束後,球手以尺度量雙方的滾球跟目標球的距離,用目標球為圓心,最近的一方贏得該局。而勝方在該局總得分,視乎該方有多少枚滾球最接近目標球,1枚得1分,那便停止計算分數。
賽制
單人賽:分2局,每局滾投9個波;若雙方2局後平手,則進行第3局(決勝局)。在這決勝局中先取2局者勝。
2人賽:每位球手滾投2至4個波,共18局,得分高的一方取勝。
3人賽:每位球手滾投2至3個波,共18局,得分高的一方取勝。
4人賽:每位球手滾投2個波,共18局,得分高的一方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