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近年直腸癌的發病率更有飆升趨勢。廣華醫院十年前引入經肛門內視鏡顯微手術(TransanalEndoscopicMicrosurgery),成功為四十多個直腸絨毛狀線瘤或早期直腸癌的患者切除腫瘤。負責有關手術的專家強調,有關技術可以完整切除腫瘤,不但有助分析腫瘤侵入腸壁的程度,更可減低出現併發症和腫瘤復發的風險,為患者帶來更理想、更安全的治療。 記者:趙燕婷
廣華醫院微創手術培訓中心主任蒙家興表示,經肛門內視鏡顯微手術是一項兼備內鏡、腹腔鏡和顯微手術優點的技術,新技術可以將出現併發症和腫瘤復發的風險減低。
蒙家興引本港病例稱,曾有一名六十多歲的男病人接受了十次以內窺鏡技術切除瘜肉,但瘜肉卻不斷於原位復發,但該病人在接受新技術治療後,半年來未有復發過。
港人警覺性偏低
蒙家興又稱,切除體積較大的腫瘤時,傳統內窺鏡技術需要將腫瘤先切成小塊,令其後的分析工作變得非常困難;但新技術可以完整切除直徑三厘米以上的直腸絨毛狀線瘤或早期直腸腫瘤,有助分析腫瘤侵入腸壁的程度,以確定患者是否需要配合接受其他治療。
雖然新技術效果較佳,但十年來只有四十多名患者接受過。蒙家興認為,除與港人對該新技術的認識有限外,也可能由於他們對腸癌的警覺性偏低,以至往往在中期、甚至後期才發現患病,因而未能接受有關手術。
大便帶血應求醫
蒙家興引述○三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五百多名參與研究的市民當中,竟有高達一成三人患有後期腸癌而不自知,而另外約一百五十人則有可能會發展成癌症的瘜肉。
他呼籲,若果發現大便中帶血或黏液、常有便意以及大便體積變小,就應立即求醫,以免延誤診治。
此外,廣華醫院外科部與北京協和醫院普外科昨日簽署合作備忘,加強兩院合作交流。北京協和醫院會委派醫生到廣華醫院外科部微創外科培訓中心接受專業培訓,其中也包括經肛門內視鏡顯微手術,蒙家興預計國內可於一年內進行有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