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在香港曾是擁有高增長、炙手可熱的行業。在黃金年代裏,IT畢業生找工作,絕對不亞於任何其他一個科目;到了2000年的科網高峯,更造就不少打工傳奇。但是,隨着本地市場踏入成熟期,項目減少、利潤萎縮,光靠內需已難以支撐行業的擴張。權威數據顯示,04至05年度全球企業用於資訊科技及通訊業的開支按年上升百分之六,然而,本地企業同類的開支,較去年則下跌百分之一點四。
為甚麼香港的資訊科技業,不可以如印度一般,發展成可長遠持續發展的產業?筆者認為香港大部份業者在過去的策略上,均存在一些問題:一、過份依賴附加服務型項目,如外國軟件的系統集成,而忽略了需要長線投資的自身開發產品與服務;二、目標市場均只定義在相對容易開發、但規模較小的香港市場;三、未能及時利用祖國龐大的人力資源,以低廉成本,加上本身的國際經驗,開發嶄新商機。歸根究柢,老闆們均擁有典型港產企業「殺雞取卵」式的投機心態,把所有投資的回報率都掛鈎到地產的泡沫上。當然,最後都放棄需要數年後才收成的長遠策略。
心態改變比策略重要
企業若不是作出「賺夠上岸」的準備,都必須積極趕上。目前主流的發展方向,都指向中國內地的系統集成或走出國外的外包領域。香港的項目管理、質量標準與實施流程都是世界有名的,國內(特別在文化比較接近的南方)之大、中型企業,都會對擁有豐富技術經驗的香港IT企業感到興趣;而香港絕對有協助中國訊息產業走向國際的能力,無論在IT外包或軟件開發等,能充份利用兩地的優勢,便可在環球市場上找到空間。
心態的改變來得比策略重要,無論選擇哪一個方向,企業必須擁有前瞻性的眼光,配合長遠硬件、軟件與服務的科技發展,找出新路向。
魏華星
市場策略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