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個故事:不能遊埠住靚屋<br>杜邦後人不忿捱窮興訟

一個人一個故事:不能遊埠住靚屋
杜邦後人不忿捱窮興訟

吃慣魚翅,又怎會願意吃粉絲?美國杜邦化工第七代後人德比耶.杜邦(AlexisduPontdeBieSr.)一生富貴,住洋樓養番狗,千金散盡,晚年潦倒,每月靠三千美元(二萬三千港元)的基金,過着「一無所有、寄人籬下」的生活。由天堂跌落地獄,德比耶指控基金公司管理不善,敗了他的身家,害他落得如此下場。

年屆六十二的德比耶,本應享受着無憂無慮、榮華富貴的退休生活,閒時坐遊艇、抽雪茄、打高球。但現在他寄人籬下,投靠親友,每月收入只得三千美元。

每月靠二萬多元生活

「我由以往享受極之舒適的生活,差不多變成一無所有。我不能遊埠或住靚屋,日子愈來愈難熬。」
沒有比較,你可能認為每月二萬多元的生活,怎算「難熬」?含着金匙出生的德比耶,小時候住的無敵大屋,有二十間睡房、十三個洗手間、佔地八十三萬平方米,相比現在要借宿親友家「瞓梳化」,確實差天共地。「這一點也不容易,我想我已用盡了親友們的交情,活得一天得一天。」老實說,每月有三千美元,怎會活不下去?但德比耶就是不甘心,眼巴巴看着基金公司敗掉自己的財產。

控基金管理公司「敗家」

德比耶表示,祖母留下了二千五百萬美元(一億九千萬港元)遺產給他母親,六十年代初,他繼承了四百五十萬美元(三千四百萬港元),由基金公司託管。他聲稱基金曾增長近一倍,現在只剩下原先一半,即二百七十萬美元(近二千萬港元)。
日前他正式入稟紐約法院,控告兩間維珍尼亞州的基金公司,管理不當。訴訟書指「基金公司浪費了原訴人的家產……基金每月僅支付三千美元,完全無法滿足原訴人生活基本開支。」
德比耶多次要求基金公司為他購買房子,和提供額外資金作醫藥、食物津貼,但都被拒絕。基金公司指德比耶自己理財不善,揮霍無度,但德比耶不同意,辯稱自己「沒有到處品嘗魚子醬」,又以典型富貴人家的口氣說:「他們就是不喜歡我們這種身份尊貴的家族。」
杜邦家族在一七九九年由法國移民至美國特拉華州,創立杜邦化工,主要生產火藥,是美國具影響力和富裕的家族之一。德比耶是敗家子或是受害者,無從稽考,但他的故事,就說明了貧窮定義,見仁見智。
美國《紐約日報》/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