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資源短缺、八成供應依賴省外進口的廣東省,繼去年夏季出現「油荒」後,入冬以來又出現「氣荒」。有內地輿論和學者認為,廣東油氣價格近年飆升,原因除了國際進口價上升以外,背後也涉及一場石油寡頭壟斷企業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之間的博弈。
人民日報社旗下的《國際金融報》曾發表文章,高調批評廣東油荒表面的原因是國際油價上漲,但實際原因卻是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倒掛,中石油和中石化寧願把更多的成品油賣到國外。文章批評兩大寡頭企業「故意製造油荒」,以「挾持用戶」藉此向國家發改委「迫宮」,以要求汽油和柴油提價。
「沒把發改委當一回事」
上海《東方早報》更認為,油荒現象表明兩大企業對國家發改委的成品油提價的幅度嚴重不滿,「壓根沒有把發改委行使中央政府職能的權威當一回事。」
對於最近廣東氣價狂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顧嚴形容為「對當地政府執政水平的一次考驗」。他說:「在向巿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官員也需要不斷進步,對巿場需要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