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不說、即使特區政府始終不願承認本財政年度政府財政大有改善,但不管是經濟學者、分析員以至一般公眾都清楚知道,由於香港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強勁,由於投資市場交投暢旺,庫房收入比去年大有增長,原本估計的財政赤字不僅將消失得一乾二淨,特區政府更極可能錄得可觀的財政盈餘,令政府的滅赤大計提早兩年完成。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出現財政盈餘後,特區政府要小心考慮是作出稅項寬減還是增加開支與服務,因為不同黨派的立法會議員的要求各有不同。
其實,這樣的選擇、這樣的決定一點也不困難,對一個財政有盈餘的政府來說,減稅無論如何都是最優先的選擇、最合理的選擇。
首先應該看到,政府財政出現盈餘意味政府收入多於支出、意味政府從納稅人收取的稅項比政府實際需要的多、比應付必要服務的支出多,既然政府根本不需要收取這樣多稅款、既然政府多收了稅款,它該做的自然是把多收的稅款退回予納稅人、自然是調低納稅人的稅率令多收稅的情況不再出現。這還用考慮、還用研究嗎?
而且,政府在今年出現財政盈餘除了因為經濟好轉、除了因為投資市場暢旺外,政府在過去兩年增加了薪俸稅、利得稅及擴闊了稅階也是重要的因素。
試想想要不是薪俸稅及利得稅分別增加了一個百分點,政府的收入會上升的那麼快、會上升的那麼多嗎?現在政府的財赤已告一段落,○三年為了滅赤而引入的加稅措施已不再需要,特區政府還有理由不把稅率調低至未加稅前的水平、還有理據不減稅、還有理由不還富於民嗎?
更何況減稅還可以避免特區政府再次陷入好大喜功、胡亂擴充的危機。誰都知道,政府大規模擴張及擴展服務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當時正是庫房「水浸」,財政盈餘屢創新高的時候。這樣的「好景」、這樣的豐厚收入及儲備讓政府上下從特首、局長到執行的官員都忘記了財政紀律、都拚命擴展服務、都拚命增聘人手,結果令政府體積不斷膨脹、令公務員人手編制突破二十萬、令政府陷於結構性財赤中,只是經過幾年的痛苦調整、經過連番加稅才總算克服這個後遺症。這一回政府再次出現盈餘後若果不透過減稅還富於民,反而讓多收的稅項變成政府的儲備,那便很容易令政府官員再次陷於大政府的誘惑、令政府官員誤以為不需要再控制開支、令政府官員忘記財政紀律,這豈不是讓過去幾年的噩夢重現、豈不是伏下下次加稅的危機嗎?
正因為這樣的考慮、正因為過去幾年的教訓記憶猶新,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在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優先考慮的是減稅、優先考慮的是還富於民,至於增加服務、增聘人手方面則必須慎之又慎、則只有在證明是必須的情況下才作考慮及批准,不然再多的收入、再多的盈餘也會被不斷膨脹的公營部門吸乾吸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