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不要倚賴「除臭劑」

三十會:不要倚賴「除臭劑」

荷里活老牌女星伊利沙白泰萊有一名句:「成功是一威力強大的除臭劑,它可把你從以往積累下來的臭氣除掉。」
這句說話用於一個社會的政策路向原來也管用。
日前看媒體報道,指特區政府為吸引紡織業回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今年紡織及製衣業界會試行輸入外勞計劃,政府要求廠商聘用外勞的同時,亦要聘任本地工人。反應敏銳的記者自然找來曾表示有興趣回港設廠的紡織界人士回應,豈料該業內人士指如今暫不考慮回港設廠,大意是這個政策太遲了,若是半年前中美紡織品貿易糾紛鬧得紅火時推出還好,如今中美簽了協議,配額闕如的危險不再了。一個協議就好像一支及時的香水,把行業轉型、香港應否保持工業生產等繞不過去的問號,如除體味般一下子蓋過了。

限時的止痛劑

筆者本身對吸引傳統勞動密集的紡織廠回流香港極有保留。但本文不說政策的優劣,只說說廠家們的心態,和特區政府應如何回應。首先,半年太久了嘛?紡織品協議是有限時的止痛劑,2008年,內地和香港業界必然再面對同一番的危機。廠家的心態可以理解,但雄心勃勃的政府,被如此的冷水一淋,會如何回應呢?
筆者同意中文大學張惠民教授在《信報》撰文提到,香港就像一個只知賺錢、沒有願景的企業,這種企業在好環境之時,不出問題亦不會創造對長遠發展有利的條件。紡織業回流與否、輸入外勞擴展至哪些行業,是戰役式的問題處理模式。但香港未來將會面對一場怎麼樣的大仗?如何打法?這不光是政府的事,但政府有責任與全民協商,塑造一個廣被認同的發展願景。
莫宜端
政策研究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