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最古老的原居民,可以上溯至三萬多年前的洪荒歲月;那時候的香港人,用石頭狩獵、用石頭劈樹。香港考古學會在西貢黃地峒遺址發掘出一些奇特的石頭,經專家考證後,認為是三萬多年前古人類的石器,而發現石器的地方,就是製作石器的工場。 記者:黃嘉寶、蔡元貴
「呢啲係香港以至珠三角洲從未發現過嘅原始打製石器,幾塊石頭,見證咗香港幾萬年嘅歷史。」香港考古學會副主席吳偉鴻看着一塊塊三尖八角的石頭,好像看見鑽石一樣,眼睛發放着興奮的光芒;這些石頭,都是三萬多年前人類製成的石器,是考古學上的無價之寶。
石器的名目很多,簡單的有「刀形器」,作用跟農夫的鐮刀差不多;有「手斧」,是一種岩塊加工的萬用石器。較複雜的有「單邊刮削器」,用作切割物件;還有「錛(粵音:奔)形器」,經過仔細加工,是石器時代典型的劈伐工具。那時沒有電鋸等切割機器,可以想像,前人一定幾經辛苦才能琢磨成一件手斧或石刀。
吳偉鴻說:「考古學界一直以為香港嘅人類活動歷史只有六、七千年,但今次嘅考古研究,證明咗我哋嘅祖先,三萬幾年前已經喺呢塊土地上生活。」這項考古工作在二○○三年初展開,吳偉鴻與另一名考古學家黃虎在西貢企嶺下海一個海灘上拾獲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揭發出一幕石破天驚的歷史。
望政府多撥資源
這些石頭獨特,明顯經過人為加工。吳偉鴻把石頭帶上廣州,給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鎮洪鑑定,認為是距今三萬多年的石器。香港考古學會遂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十五萬元撥款,聯同國家文物局專家張森水,展開發掘工作。結果在企嶺下海東側的黃地峒山坡發現這個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工場,採得二千多件石製品。
吳偉鴻指,香港考古工作資源匱乏,以○五至○六年度為例,用作保護歷史建築物的款項數以千萬元計,但考古的撥款則不足一百五十萬。他希望政府今後撥出更多資源,否則整個廣東省的考古研究會愈來愈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