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運輸署已聘請顧問重新研究在本港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明年初完成研究報告,重點研究在中環、灣仔及銅鑼灣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以疏導區內交通擠塞,並會參考英國倫敦及新加坡的道路收費模式。
但據初步的研究結果,本港就算每輛私家車收費高達七十元,只能減少繁忙地區汽車流量百分之八。
重新推算流量
根據運輸署較早前提交共建維港委員會專家小組的文件顯示,運輸署已經對中環至銅鑼灣未來十年的交通流量,重新進行了交通模型的推算。
結果顯示,就算填海建成中環灣仔繞道疏導交通,到二○一六年,中環至銅鑼灣主幹線在繁忙時間駛往海底隧道的路段仍會擠塞,其中菲林明道與港灣道路口更超出負荷,電子道路收費有助減輕擠塞。
運輸署又研究了英國倫敦、新加坡及歐洲的道路收費計劃,發現全部計劃都有提供代替道路,讓並非以收費區為目的地的跨區車輛可以繞過收費區,本港商業區的流量中,佔四成是跨區車輛,若要在中環至銅鑼灣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必須先興建中環灣仔繞道,讓跨區車輛可以避開收費區。
參考倫敦模式
運輸署又研究了○三年起實施的倫敦道路收費計劃,計劃最初向每輛進入倫敦中部的私家車收費五英鎊(約港幣六十九元),結果流量減少一成半,當中私家車減少三成半,但由於巴士及的士等獲豁免,流量上升一成半至三成多。
本港的私家車比例較英國低,以倫敦的效果推算,香港實施道路收費後,流量只會降低百分之八。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會長梁剛銳認為,作為中期的疏導擠塞措施,確有需要研究電子道路收費,但倫敦的計劃有它獨特的政治背景及運輸狀況,不應照搬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