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小小超買《信報》因由

傳訊四圍炳:小小超買《信報》因由

點解小小超要買《信報》?這個問題只有小小超和他肚裏的蛔蟲才知道。早傳電盈now收購《信報》,配合其即將推出的財經新聞台,藉此加強財經新聞能力,不過這消息已被電盈否認。

兩企業文化大相逕庭

仔細想想,《信報》強項是分析和評論,而非新聞,更無即時新聞,與now這類講求快捷、講求即食的電視媒體能否產生協同效應,真的要看電盈有何板斧將兩者共融。此外,《信報》可能是香港唯一一家沒有網站的報章,多年來在瀏覽器中打入www.hkej.com,結果都只是「信報財經新聞」六個大字,Wisernews也是近年才有《信報》的內容,《信報》數碼化歷史有限,與now這類數碼媒體風馬牛不相及,雙方企業文化大相逕庭。
好了,如果並非由電盈收購,那麼小小超又因何對傳媒感興趣?小小超當年自立門戶搞衞星電視,隨後再搞盈科數碼動力(與Intel合資那個),從來未曾在營運上賺過錢,賺來的全靠財技。從往績看他的投資策略,《信報》是否另一個用來一買一賣的投資工具呢?

兩靈魂人物影響力巨

不過,大家最想知道小小超購入《信報》後的內容,與林行止家族經營時有何分別?聰明人如小小超,一定明白《信報》最值錢是其生招牌──信報、林行止和曹仁超,寶號固然要保留,兩大支柱的專欄當然要繼續,不過屆時其所評論、所撰寫的會否如前揮灑自如?如果新《信報》與舊的大有分別,小小超買了「肉體」,買不了「靈魂」,新《信報》又能否保持其影響力?或者,就好像搞科技公司收購一樣,靈魂人物們受合約所限要留在公司數載才可離職。但是,這招對付商界還可以,文人兼富翁如林老和曹老又會否甘心受綁?
其實,若小小超為財經傳媒注入新的資金和新的動力,對整個行業都是好事。畢竟獨立文人辦報的年代已過去,企業式報業集團抬頭,就好像士多式微,超市上位一樣。況且,《信報》一直是家族生意,文人下一代的公子淑女都無心戀戰,結果好像《成報》一樣,出售可能是該報唯一出路。
不過,辦一份有使命的報章,金錢並非是一切。筆者作為這份老牌財經報章的長期讀者,就算反應不如張永霖先生般大喊「有損新聞自由」,心裏也會有點悵然若失,總是希望雙方談不攏令交易告吹。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